[发明专利]一种用于高温泵设计的多变量多目标并行优化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63608.1 | 申请日: | 201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39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蔡奕侨;彭德明;吴端伟;张惠臻;王成;田晖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侨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F30/23 | 分类号: | G06F30/23;G06F30/28;G06F30/17;G06F119/14;G06F113/08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张松亭;林燕玲 |
地址: | 362000 福建省***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高温 设计 多变 多目标 并行 优化 方法 | ||
本发明是一种用于高温泵设计的多变量多目标并行优化方法,本发明基于多目标多学科优化基础,本高温泵主要工作在300摄氏度度的极限工况下,将高温泵的优化流程模块化,模块一为实验设计模块,模块二为多目标并行优化算模块,模块三为最优分析和重新设计模块。本发明结合CFD计算和有限元分析,并建立高温泵的数据库,对水力性能、气蚀性能和安全可靠性三个指标进行评估,且多个设计变量,得到对高温泵三个优化指标的最优设计和最差设计,并利用最差设计的结果去约束最优设计,从而建立一种多变量多目标并行的高温泵的设计优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温泵的优化设计方法,具体是一种用于高温泵设计的多变量多目标并行优化方法。
背景技术
高温泵广泛应用于发电、石油、化工、制药等众多领域。随着国家标准的提高,对高温泵的性能及安全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且越来越多的厂家,对其输送的介质都要求无泄漏的工艺环境,迫切需要选择理想的泵型。目前高端的高温泵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国内对大型工业用泵的研制难以取得突破,大部分依赖于进口。高温高压离心泵的设计涉及到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热力学等多个学科,偶家标注比如消防泵、超超锅炉给水泵、核电站上充泵都属于高温高压多级离心泵。
传统的设计方法是基于速度系数法,根据经验对介质为水的泵模型进行改进,然而这种设计考虑的因素过于单一,仅仅把高温泵的水力性能考虑在内,高温泵的设计还有两个很重要的指标,即气蚀性能和安全可靠性,需要保证高温泵经过使用长时间的生产性连续运行考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缺陷,提出一种适用于高温泵的水力优化方法,将传统的水力设计应用于高温泵,并通过多变量多目标并行优化的方式,基于流体力学、材料力学、结构力学和热力学四个学科对高温泵进行水力设计,主要优化指标包括效率、气蚀性能和结构可靠性三个方向,同时满足高温泵在水力设计和安全性能的指标。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高温泵设计的多变量多目标并行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分别建立效率、气蚀性能和结构可靠性的优化目标模型集合
首先,基于正交优化,分别建立第一优化目标效率的52组数学模型集,对每组数据对应的泵模型进行水力建模,并基于CFD模拟技术计算其水力效率模型集,每组包括12因素和5变量,12因素包括11个结构参数和1个水力效率值;
其次,对水力效率模型集进行随机变异,建立以气蚀性能为第二优化目标的52组数学模型集合,依次对每组数据对应的泵模型进行水力建模,并基于CFD模拟技术计算其气蚀性能模型集,每组包括12因素和5变量,12因素包括11个结构参数和1个气蚀余量值;
再次,对气蚀性能模型集进行随机变异,建立以结构可靠性为第三优化目标的52组数学模型集合,依次对每组数据对应的泵模型进行水力建模,并基于CFD模拟技术计算得到叶轮和导叶与流体相交的交界面流体压力数据,然后基于workbench搭建流体机械的单向耦合的数学计算模型,将交界面流体压力数据导入workbench中对叶轮和导叶的静力分析模块,计算叶轮和导叶的最大变形量和最大应变力得到结构可靠性模型集,每组包括13因素和5变量,13因素包括11个结构参数、1个最大应变力值和1个最小应变力值;
多目标并行优化抽样组合设计
首先,分别将水力效率模型集、气蚀性能模型集和结构可靠性模型集中评价指标最差的18个模型去除;
其次,分别对水力效率模型集、气蚀性能模型集和结构可靠性模型集中剩余的34个模型,根据对应的评价指标进行重新排序,并将对应的编号依次填入结构可靠性模型集中构成对比组合表;
结构参数变量的最优分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侨大学,未经华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360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