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环烷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63164.1 | 申请日: | 2019-0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7093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31 |
发明(设计)人: | 宗明生;谢婧新;荣峻峰;吴耿煌;于鹏;林伟国;纪洪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7C13/18 | 分类号: | C07C13/18;C07C5/10;B01J23/78;B01J35/10 |
代理公司: | 隆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张福根;郑特强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环烷烃 化合物 合成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烷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以含有碱土金属的碳包覆镍的纳米复合材料为催化剂,在氢气气氛下催化芳烃类化合物进行加氢还原反应;其中,所述纳米复合材料含具有壳层和内核的核壳结构,所述壳层为含有碱土金属和氧的石墨化碳层,所述内核为镍纳米颗粒。该方法采用含碱土金属的碳包覆镍的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催化剂,碳材料与镍纳米颗粒协同发挥作用,产生了良好的催化效果,壳层的碱土金属进一步协同提高材料的催化性能,用于芳烃类化合物加氢还原合成环烷烃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活性、选择性及安全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催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烷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背景技术
加氢反应在石油化工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其中将芳烃通过催化加氢的方法获得饱和的环烷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例如,通过催化加氢的方法将燃油中的芳烃转化为饱和环烷烃,可以提高燃油的安定性并减少芳烃不完全燃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因此通过催化芳烃加氢得到环烷烃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意义。
目前芳烃加氢适宜的催化剂主要是负载型贵金属催化剂、金属硫化物催化剂和镍基催化剂,如铂(Pt)、钯(Pd)和铑(Rh)等贵金属催化剂及镍(Ni)基非贵金属催化剂。Pt、Pd贵金属催化剂具有催化活性高、反应条件温和等优点,在芳烃类化合物催化加氢生成环烷烃化合物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虽然贵金属有这些优点,但是贵金属催化剂价格成本过高,对原料杂质要求苛刻,且容易积碳。金属硫化物催化剂的寿命长,但活性低,操作条件苛刻,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负载型镍催化剂在制备过程中易发生团聚,催化效率较低,容易发生副反应。
由上述可知,开发在空气中稳定并具有优异催化性能的加氢还原催化剂用于芳烃类化合物的加氢还原,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
需注意的是,前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发明的背景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烷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该方法采用含碱土金属的碳包覆镍的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催化剂,其中纳米复合材料以含有碱土金属和氧的石墨化碳层包覆镍纳米颗粒形成核壳结构,碳材料与镍纳米颗粒协同发挥作用,产生了良好的催化效果,壳层的碱土金属进一步协同提高材料的催化性能,用于芳烃类化合物加氢还原合成环烷烃类化合物,具有优异的活性、选择性及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环烷烃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包括:
以含有碱土金属的碳包覆镍的纳米复合材料为催化剂,在氢气气氛下催化芳烃类化合物进行加氢还原反应;
其中,所述纳米复合材料含具有壳层和内核的核壳结构,所述壳层为含有碱土金属和氧的石墨化碳层,所述内核为镍纳米颗粒。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芳烃类化合物的芳香环上还含有取代基,所述取代基选自C1-20的烷基、环烷基和芳基中的一种或多种。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芳烃类化合物选自苯或甲苯。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催化剂占所述芳烃类化合物质量的1%~50%,优选为5%~3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加氢还原反应温度为200℃~300℃。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所述氢气的压力为3MPa~6MPa。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其中催化剂与芳烃类化合物在溶剂中混合后进行加氢还原反应,所述溶剂选自醇类、醚类、烷烃类和水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316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