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二硒化钒正极的可充电镁电池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60561.3 | 申请日: | 2019-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9802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金钟;薛晓兰;王艳荣;陈仁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大学;南京清辉新能源有限公司;宿州金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海安墨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58;H01M4/60;H01M10/054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1 | 代理人: | 唐海力;李志刚 |
地址: | 210023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极 可充电 镁电池 硒化钒 制备 负极 层间距 纳米片 甲基吡咯烷酮 聚偏四氟乙烯 一步溶剂热法 玻璃纤维膜 搅拌成浆状 有机胺分子 成小圆片 正极材料 电极片 电解液 分子层 镁离子 乙炔黑 增大的 镁箔 碳纸 打磨 组装 电池 传输 | ||
1.一种基于二硒化钒正极的可充电镁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将层间距扩大的VSe2纳米片、乙炔黑和聚偏四氟乙烯加入N-甲基吡咯烷酮中搅拌成浆状,涂在碳纸上制成电极片,并于50~80℃真空干燥18~25小时,然后切成小圆片,得到正极;
(2)将镁箔用打磨至光亮,然后切成小片,得到负极;
(3)将制得的正极和负极与玻璃纤维膜和电解液组装成电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硒化钒正极的可充电镁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层间距扩大的VSe2纳米片、乙炔黑、聚偏四氟乙烯的质量比为8:1:1~6: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硒化钒正极的可充电镁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N-甲基吡咯烷酮的用量为1.0g VSe2使用4~5mLN-甲基吡咯烷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硒化钒正极的可充电镁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层间距扩大的VSe2纳米片通过如下方法得到:
(1)将钒源和硒源按比例加入有机胺溶液,搅拌半小时;
(2)将(1)中混合溶液转移到反应釜中,在160~200℃下反应16~24小时;
(3)自然冷却后,离心,洗涤,真空干燥即得层间距扩大的VSe2纳米片。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于二硒化钒正极的可充电镁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钒源和硒源的比例为摩尔比1:5~1:2.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硒化钒正极的可充电镁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胺溶液的用量为20~50mL。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硒化钒正极的可充电镁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钒源为偏钒酸铵、乙酰丙酮氧钒、偏钒酸钠、原钒酸钠。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硒化钒正极的可充电镁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硒源为亚硒酸钠、二氧化硒、硒粉、亚硒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硒化钒正极的可充电镁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有机胺为正辛胺、2-乙基己胺、3-乙基-3-己胺、二亚乙基三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二硒化钒正极的可充电镁电池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电解液为双(六甲基二硅叠氮)镁/氯化镁基的四氢呋喃溶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大学;南京清辉新能源有限公司;宿州金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海安墨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大学;南京清辉新能源有限公司;宿州金碳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海安墨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6056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