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图像显示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058367.1 | 申请日: | 2019-01-22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9311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18 |
| 发明(设计)人: | 宝田翔;畑中逸大;丹羽理仁;下栗大器;野中崇弘;平野敬祐;川竹郁佳;池村美佳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09J7/10 | 分类号: | C09J7/10;C09J7/30;C09J175/16;C09J11/06;G09F9/00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王海川;穆德骏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粘合 及其 制造 方法 以及 图像 显示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图像显示装置。粘合片(5)的雾度为1%以下、对玻璃的胶粘力为2.0N/10mm以上、玻璃化转变温度为‑3℃以下、温度25℃下的剪切储能模量为0.16MPa以上。粘合片(5)例如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得到:将含有丙烯酸类单体和/或其部分聚合物、以及氨基甲酸酯(甲基)丙烯酸酯的组合物以层状涂布在基材上,然后对组合物照射活性光线而进行光固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粘合片及其制造方法。另外,本发明涉及使用了该粘合片的图像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手机、智能手机、汽车导航装置、个人电脑用显示器、电视机等各种图像显示装置,广泛使用液晶显示装置或有机电致发光(有机EL)显示装置。出于防止由来自外表面的冲击而造成的图像显示面板的破损等目的,有时在图像显示面板的视觉辨认侧设置透明树脂板、玻璃板等前表面透明板(也称为“覆盖窗口”等)。另外,近年来,在图像显示面板的视觉辨认侧具有触控面板的设备正在普及。
作为在图像显示面板的前表面配置前表面透明板、触控面板等前表面透明构件的方法,提出了经由粘合片将图像显示面板与前表面透明构件贴合的“层间填充结构”。有时在触控面板与前表面透明板之间也设置粘合片。在层间填充结构中,构件间的空隙被粘合剂填充,因此,界面的折射率差减小,能够抑制由反射、散射引起的视觉辨认性的降低。另外,在层间填充结构中,利用粘合片将构件间贴合而进行固定,因此,与前表面透明构件仅被固定于壳体的情况相比,具有不容易发生由落下等冲击引起的前表面透明构件的剥离的优点。特别是,通过使用厚度大的粘合片,具有耐冲击性提高的倾向。由于能够以均匀的厚度形成厚度大的粘合片,在层间填充用的粘合片中广泛使用无溶剂型的光固化型粘合剂(例如参见专利文献1以及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125524号公报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3/161666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以往,覆盖窗口等前表面透明构件的尺寸大于显示面板,在比显示面板的外周缘更靠外侧的区域中,前表面透明构件与壳体利用胶粘带等贴合。即,前表面透明构件通过并用向壳体的贴合和利用层间填充用粘合片进行的向显示面板表面的贴合而被固定。
近年来,以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为中心,显示装置的窄框缘化、无边框化正在进展。伴随窄框缘化、无边框化,显示面板10的尺寸与前表面透明构件7的尺寸同等或者大于前表面透明构件7的尺寸。在这样的构成中,无法利用胶粘带等将壳体9与前表面透明构件7固定,需要利用仅层间填充用的粘合片5来固定前表面透明构件7(参考图2)。与此相伴,对层间填充用的粘合片要求更高的胶粘力,并且要求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不会发生由落下等冲击引起的剥离。
另外,显示面板的尺寸与前表面透明构件的尺寸同等或者大于前表面透明构件7的尺寸的情况下,为了填补壳体9与前表面透明构件7的间隙90,有时利用树脂材料进行密封。例如,使熔融状态的树脂材料流入间隙90,然后冷却至室温而使树脂固化,由此利用树脂材料进行密封。使高温的树脂流入间隙90时,在间隙90的附近,前表面透明构件7、壳体9以及粘合片5达到高温,在树脂固化时被冷却。对于粘合片5而言要求对变形应力的胶粘耐久性以使得即便在伴随着这样的温度变化、前表面透明构件以及壳体等中发生尺寸变形的情况下也不发生被粘物间的剥离。
专利文献1等中公开的现有的层间填充用粘合片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因此,低温下的胶粘性、耐冲击性差。另一方面,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低玻璃温度的粘合片对变形应力的胶粘耐久性低,难以兼顾低温下的耐冲击性和对树脂密封等的加热·冷却时的变形应力的耐久性。
鉴于上述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较宽的温度范围内的耐冲击性以及对变形应力的胶粘耐久性优异的粘合片。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836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