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野生猕猴桃天然多肽的制备方法和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051090.X | 申请日: | 2019-01-2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54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28 |
| 发明(设计)人: | 菅晓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中科唯新生物医学研究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7K1/14 | 分类号: | C07K1/14;C07K1/16;C07K1/00;A23L33/18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2206 北京市昌平区***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野生 猕猴桃 天然 多肽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野生猕猴桃天然多肽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野生猕猴桃洗净后去皮,果肉切成丁,然后在低温下匀浆并于低温下静置12小时,离心后的上清提取液经凝胶层析分离纯化,收集分子量在500‑12000道尔顿的部分即为野生猕猴桃天然多肽,该部分天然多肽收集液经真空冷冻干燥,得野生猕猴桃天然多肽粉。本发明提供的制备方法所得野生猕猴桃天然多肽分子量较低,保留了较高的天然活性,可以用于制备保健食品及食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天然产物提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野生猕猴桃天然多肽及其制备方法及应用。
背景技术
野生猕猴桃是一种无污染,天然的绿色食品,含有猕猴桃碱、蛋白水解酶、单宁果胶和糖类等有机物,以及钙、钾、硒、锌、锗等微量元素和人体所需17种氨基酸,此外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葡萄酸、果糖、柠檬酸、苹果酸、脂肪。野生猕猴桃具备丰富的医药功效、食疗价值和营养价值,对保持人体健康,防病治病具有重要的作用。多食用野生猕猴桃可以预防老年骨质疏松,抑制胆固醇的沉积,从而防治动脉硬化,还可改善心肌功能,防治心脏病等,也能对抗癌起到作用。但因野生猕猴桃果实较小、不耐储藏等缺陷导致其价值未被有效挖掘。
肽类分为寡肽和多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氨基酸缩合并以肽键相连的一类生物活性物质。肽类与生物体内其它物质相比,其最大的特点是它们具有很高的生物活性和多样性。在生物体内,很多生物活性物质大都是以多肽的分子结构及天然构象形式存在,同时也以天然生物活性的作用方式在机体发挥着重要的效应。多肽在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活性生物多肽可以调控细胞的生命活动以确保细胞正常分裂和蛋白质正常合成,因此对细胞分裂、分化、修复起重要作用。因此活性生物多肽与人类健康、抗衰老及延年益寿等密切相关且意义重大。近年来的科学研究证实,人体所吸收蛋白质的主要形式不都是氨基酸,而是活性生物肽,因此可以通过补充活性生物多肽的方式调理健康,抵抗疾病和衰老。
目前多肽的提取制备方法很多,包括酸水解法、碱水解法、酶水解法以及几种方法结合应用等方法。然而,保留天然活性的多肽的提取,即在不改变这些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的条件下,尽量将提取物中的杂质分离出来,需要较为温和的提取条件。单纯的酸解或碱解及酶解法提取多肽,若所选择的溶液体系酸性或碱性太强,都可能使被提取物发生不可逆变性或过度水解以及分子构象等发生明显改变,使其逐步失去了多肽的生物学活性和功能。而且,为了阻止酶解法在完成多肽提取后所加入的蛋白酶继续发生水解、通常需要煮沸进行灭酶活,这样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多肽生物活性的降低或破坏。
重要的是上述方法都是通过分解蛋白来实现得到多肽,总体上操作步骤繁琐,引入介质较多,所得多肽的生物活性存在较多问题。本方法提供了一种能够从生物组织中直接提取天然多肽的简便的多肽制备方法,该方法提取条件温和,分离条件采取生理条件,所得多肽能够保留其天然活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从生物组织中直接提取天然多肽,并且能够保留多肽天然活性的简便的多肽制备方法,以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多肽提取方法复杂的技术及天然活性保留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野生猕猴桃天然多肽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1)将新鲜野生猕猴桃洗净去皮,果肉切丁,2-8℃冰浴下匀浆,然后加入预冷过的野生猕猴桃重量1-3倍的0.02-0.2摩尔/升(mol/L) pH6.0-7.2的磷酸盐缓冲液浸泡,置于2-8℃冰箱12小时后,2-8℃冷冻离心,上清即为含有野生猕猴桃天然多肽粗提液;
(2)向步骤(1)所得含有野生猕猴桃天然多肽的粗提液中加入洗脱液将其稀释至为含多肽30-100毫克/毫升(mg/mL)的溶液,用葡聚糖凝胶层析分离,收集分子量野生猕猴桃500-12000道尔顿(D)的组分;
(3)将步骤(2)中的野生猕猴桃天然多肽收集液冷冻干燥,即得到野生猕猴桃天然多肽提取物冻干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中科唯新生物医学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中科唯新生物医学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10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吸振增压耦合器
- 下一篇:发动机尾气颗粒计数和测量系统和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