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抗渗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50529.7 | 申请日: | 2019-0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46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1-05 |
发明(设计)人: | 高宜信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盛达飞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4B28/04 | 分类号: | C04B28/04;C04B20/02;C04B24/24;C04B18/16;C04B111/27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再生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抗渗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混凝土技术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是一种抗渗再生混凝土,包括如下组分:水泥、粗骨料、再生粗骨料、细骨料、粉煤灰、矿渣粉、减水剂、复合膨胀剂以及水;以重量份数计,所述复合膨胀剂包括石膏25‑30份、铝矾土5‑10份、氧化钙10‑20份、海泡石粉6‑8份、硅微粉6‑8份以及可再分散性乳胶粉4‑6份。本发明采用再生粗骨料代替部分粗骨料,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通过复合膨胀剂与胶凝材料、集料以及减水剂的混合,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孔隙,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它涉及一种抗渗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普通的混凝土是指用水泥作胶凝材料,以砂、石作骨料,根据需求,添加外加剂后与水按一定比例配合,经搅拌而得的水泥混凝土;由于混凝土的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具有很好的可塑性,因此我国每年混凝土的产量呈递增的趋势。但是随着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新城市的建设和旧城的改造会使混凝土废弃物逐渐增加,因此混凝土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也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这也促进了再生混凝土的发展。
再生混凝土是指将废弃的混凝土块经过破碎、清洗、分级后,按一定比例与级配混合,部分或全部代替砂石等天然集料,再加入水泥、水等配而成的新混凝土。再生混凝土按集料的组合形式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集料全部为再生集料;粗集料为再生集料、细集料为天然砂;粗集料为天然碎石或卵石、细集料为再生集料;再生集料替代部分粗集料或细集料。
与天然集料相比,再生集料的内部具有大量微细裂缝,孔隙率较大,这导致由再生集料制成的混凝土抗渗性能较差,这会降低混凝土拌合物的耐久性,影响混凝土的使用寿命,因此如何能够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抗渗再生混凝土,其通过采用再生粗骨料代替部分粗骨料,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通过复合膨胀剂与胶凝材料、集料以及减水剂的混合,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孔隙,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抗渗再生混凝土,以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组分:水泥130-150份、粗骨料450-470份、再生粗骨料400-420份、细骨料500-520份、粉煤灰60-80份、矿渣粉40-60份、减水剂5-7份、复合膨胀剂10-20份以及水130-140份;
以重量份数计,所述复合膨胀剂包括石膏25-30份、铝矾土5-10份、氧化钙10-20份、海泡石粉6-8份、硅微粉6-8份以及可再分散性乳胶粉4-6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再生粗骨料代替部分粗骨料,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通过复合膨胀剂与胶凝材料、集料以及减水剂的混合,可以减少混凝土的孔隙,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改善混凝土的抗渗性能,提高混凝土的使用寿命。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膨胀剂采用如下方法制备:将石膏25-30份、铝矾土5-10份、氧化钙10-20份、海泡石粉6-8份以及硅微粉6-8份研磨20-30min,再加入4-6份可再分散性乳胶粉,继续研磨30-40min,过600-800目筛筛选后,得到复合膨胀剂。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复合膨胀剂具有与混凝土相适配的膨胀速率,可以保证稳定而持续的膨胀,填充水泥收缩产生的缝隙,并且复合膨胀剂还有助于提高集料与水泥的粘结力,进一步提高混凝土的致密性,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粗骨料为5-25mm连续级配的天然碎石,含泥量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续级配的天然碎石可以堆积形成密实填充的搭接骨架,减少混凝土的孔隙率,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从而提高混凝土的抗渗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盛达飞建筑材料有限公司,未经江苏盛达飞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505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