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新型线性振动马达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044463.0 | 申请日: | 2019-01-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865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05 |
| 发明(设计)人: | 李志锋;王磊;李华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莞盛翔精密金属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2K33/12 | 分类号: | H02K33/12 |
| 代理公司: | 北京商专永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00 | 代理人: | 邢若兰;高之波 |
| 地址: | 523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动子组件 第一槽 上机壳 质量块 线性振动马达 定子组件 永磁体 弹性连接 马达振动 占用空间 振动效果 两侧面 驱动力 弹簧 底面 减小 紧凑 马达 贯穿 配合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线性振动马达,包括上机壳及与上机壳相配合的下机盖,上机壳和下机盖内设置有动子组件及与动子组件相对应的两个定子组件,动子组件包括质量块,质量块上设置有两个第一槽体,两个第一槽体分别沿Z方向贯穿质量块且其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永磁体,第一槽体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二永磁体,质量块沿X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弹簧与上机壳弹性连接,动子组件能够沿X方向振动,两个定子组件设置在下机盖上且分别位于两个第一槽体中。本发明提高了马达振动的驱动力,振动效果更好,结构更加紧凑,减小了占用空间,提高了马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马达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新型线性振动马达。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尤其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这些电子设备基本都有使用振动发生装置,用于防止来自电子装置的噪音干扰他人。传统的振动发生装置采用基于偏心旋转的转子马达,它是通过偏心振子的旋转而实现机械振动,由于偏心振子在旋转过程中,换向器和电刷会产生机械摩擦以及电火花等,会影响偏心振子的转速,进而影响装置振动效果,因此,振动发生装置多采用性能更好的线性马达。
线性马达,也称线性电机、直线马达、推杆马达等,最常用的线性马达类型是平板式、U型槽式和管式,其是一种将电能转换为直线运动机械能的技术,其通过磁铁的相斥力使移动元件悬浮,同时通过磁力直接驱动该移动元件,而无需如回转式马达般尚需经由如齿轮组等传动机构进行传动,因此,线性马达可以令其所驱动的移动元件进行高加、减速的往复运动,通过该特性,线性马达可以被应用于不同的制造加工技术领域中,而被作为驱动的动力源或作为提供定位的技术内容。此外,随着半导体、电子、光电、医疗设备及自动化控制等工业的快速发展及激烈竞争,各领域对于马达线性运动性能的要求也日渐升高,期望马达具有高速度、低噪音及高定位精度等,故在许多应用场合下都已使用线性马达来取代传统伺服马达等机械式的运动方式。
但是,现有的一些线性马达振动系统驱动力较小,振动效果较差,而且占用空间较大,影响线性马达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现有线性马达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新型线性振动马达。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线性振动马达,包括上机壳及与上机壳相配合的下机盖,上机壳和下机盖内设置有动子组件及与动子组件相对应的两个定子组件,动子组件包括质量块,质量块上设置有两个第一槽体,两个第一槽体沿Y方向设置且对称位于质量块中部的两侧,两个第一槽体分别沿Z方向贯穿质量块且其底面分别设置有第一永磁体,两个第一永磁体分别沿Y方向充磁,第一槽体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第二永磁体,两个第二永磁体的沿X方向充磁且充磁方向相反,质量块沿X方向的两端分别通过弹簧与上机壳弹性连接,两个定子组件设置在下机盖上且分别位于两个第一槽体中,动子组件能够沿X方向振动,第一永磁体靠近定子组件的一端与第二永磁体靠近定子组件的一端的磁极相异,定子组件包括铁芯及设置在铁芯上的线圈,两个线圈通过FPC板能够与外部电路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在使用过程中,两个定子组件的线圈通电后产生磁场,根据磁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原理,通过与每个第一槽体上的两个第二永磁体相配合来驱动动子组件沿X方向进行振动,同时通电的线圈在第一永磁体产生的磁场中受到一定的安培力,这样每个定子组件能够为动子组件提供双重的驱动力,从而提高了马达振动的驱动力,振动效果更好,而且两个定子组件分别位于动子组件上的两个第一槽体中,结构更加紧凑,减小了占用空间,提高了马达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永磁体的充磁方向相反,两个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一永磁体的充磁方向相同,两个线圈的电流方向相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FPC板设置在下机盖上,质量块的底部设置有与FPC板相配合的避让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莞盛翔精密金属有限公司,未经东莞盛翔精密金属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444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