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树干释放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43915.3 | 申请日: | 2019-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264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29 |
发明(设计)人: | 郭振业;王月妹;承青春;刘全山;尚俊平;贾自峰;焦保山;李娜;冯战阳;殷艳辉;刘晓慧;左叶蕾;张勇 | 申请(专利权)人: | 郭振业 |
主分类号: | A01G13/00 | 分类号: | A01G13/00;A01M99/00 |
代理公司: | 郑州先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1127 | 代理人: | 王俊红;李玲玲 |
地址: | 462300 河南省漯河市***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啮小蜂 黑棒 圈体 裸蛹 扎丝 柞蚕 释放装置 锥形结构 树干 固定环 寄生 生物防治 悬挂支杆 一段距离 逐渐变大 可重复 放蜂 空腔 蚂蚁 侵袭 雨水 延伸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树干释放装置,包括扎丝,扎丝的一端自下而上形成若干圈体,圈体自下而上截面逐渐变大,圈体整体呈锥形结构,锥形结构内设有放置寄生有白蛾黑棒啮小蜂柞蚕裸蛹的空腔,扎丝的另一端自圈体延伸出一段距离,在该扎丝的末端设有固定环,固定环固定于树干的悬挂支杆上。本发明提供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树干释放装置,通过设置由若干圈体组成的锥形结构放置寄生有白蛾黑棒啮小蜂的柞蚕裸蛹,避免了雨季放蜂时,雨水对柞蚕裸蛹的破坏,同时也大大减少树上蚂蚁侵袭柞蚕裸蛹的几率,本发明结构简单,并可重复使用,大大减少生物防治成本,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林业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树干释放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杨树是河南省森林资源的主要组成部分,而杨扇舟蛾和杨小舟蛾是每年危害杨树健康生长的主要食叶害虫,全省每年使用化学防治面积达1200万亩,防治费用1.5亿以上。白蛾黑棒啮小蜂是杨扇舟蛾、杨小舟蛾等杨树食叶害虫的本土天敌,2013年经中国林科院首席科学家杨忠岐教授鉴定为河南本土优势天敌。经漯河市豫中南林业有害生物天敌繁育研究中心近几年规模批量繁育及在河南省各地应用,防治效果很好。
裸蛹繁殖白蛾黑棒啮小蜂,就是采用无茧的柞蚕蛹直接进行接蜂、培养,具有便于检查和剔除病蛹、烂蛹及死蛹,接蜂率高的优点,适合大规模批量室内接蜂,具有大幅度降低繁育成本、提高繁蜂质量、利于生产、快速推广普及等特点,对加快使用天敌白蛾黑棒啮小蜂防治以杨扇舟蛾、杨小舟蛾为主的杨树食叶害虫的进程,促进绿色防治,大幅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避免农药污染意义重大。
放蜂时间应与杨树食叶害虫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吻合。杨树食叶害虫以第2代和第3代幼虫危害最重,而第2代,第3代老熟幼虫期和化蛹初期,就是河南的雨季7、8月份。释放白蛾黑棒啮小蜂的过程,雨水的破坏和树上蚂蚁的侵害,都会直接影响放蜂效果。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树干释放装置,具有使用方便,制作成本低的特点。
本发明的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树干释放装置,包括扎丝,所述扎丝的一端自下而上形成若干圈体,所述圈体自下而上截面逐渐变大,所述圈体整体呈锥形结构,所述锥形结构内设有放置寄生有白蛾黑棒啮小蜂柞蚕裸蛹的空腔,所述扎丝的另一端自圈体延伸出一段距离,在该扎丝的末端设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固定于树干的悬挂支杆上。
进一步地,所述悬挂支杆为图钉,所述图钉的长度大于等于1㎝。
进一步地,所述扎丝为镀锌扎丝。
进一步地,所述扎丝的长度为25-30㎝,直径为0.9mm。
进一步地,所述圈体为圆形。
进一步地,所述圈体为三个,自下而上分别为第一圈体、第二圈体和第三圈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圈体和第二圈体相距1㎝,所述第二圈体和第三圈体相距2㎝。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圈体的直径为1-1.5㎝,所述第二圈体的直径为1.5-2cm,所述第三圈体的直径为3-3.5㎝。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环的直径为0.5-1cm。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提供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树干释放装置,通过设置由若干圈体组成的锥形结构放置寄生有白蛾黑棒啮小蜂的柞蚕裸蛹,另一端延伸出的扎丝通过设置固定环,便于固定在树干上,避免了雨季放蜂时,雨水对柞蚕裸蛹的破坏,同时也大大减少树上蚂蚁侵袭柞蚕裸蛹的几率,本发明结构简单,并可重复使用,大大减少生物防治成本,适合大面积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白蛾黑棒啮小蜂树干释放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郭振业,未经郭振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4391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