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高水头供水构筑物的弯管分流消泡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43801.9 | 申请日: | 2019-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7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发明(设计)人: | 黄本胜;刘达;邱静;李明;谭超;郭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3B11/12 | 分类号: | E03B11/12;E03B7/07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胡辉 |
地址: | 510635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溢流管 溢流槽 管口 消泡装置 弯折部 弯管 分流 引流 构筑物 第二管 高水头 溢流堰 掺气 减小 水深 隔板 吸气 水工建筑 水流通过 供水 内弯曲 井中 落下 向内 漩涡 连通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应用于高水头供水构筑物的弯管分流消泡装置,包括内井、外井、隔板和若干溢流管,溢流管的一端在溢流槽内设有第一管口,溢流管的另一端与内井连通形成第二管口,第一管口高于第二管口,溢流管在溢流槽内弯曲形成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高于第一管口。有益效果:溢流管可分流通过溢流堰的水流。水流通过溢流管注入内井的方式比通过溢流堰落下到内井的方式更能抑制掺气现象。第一弯折部高于第一管口,可使溢流槽内的水深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通过溢流管向内井中引流,可防止溢流槽内水深过浅造成的吸气漩涡,有利于减小溢流管引流时产生的掺气,且有利于减小整个弯管分流消泡装置的振动。本发明涉及水工建筑。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工建筑,特别涉及一种应用于高水头供水构筑物的弯管分流消泡装置。
背景技术
高位水池是专门用于长距离供水的水工建筑物,主要功能是可以稳定泵站色温尾水位,并且可以调节井内水位,保证供水水头的稳定性。高位水池通常设计为圆筒形,水从进水管进入后先经过环形溢流堰,然后溢流如井中,井下部连接有出水管,井中水位随流量及水头损失的变化而变化。
现有技术中,一般的高位水池的技术缺陷在于:从环形溢流堰跌落到最低运行水位的落差大,会造成大量的气泡掺混到水体中,气泡随水流进入到出水管中,加剧了供水管道水压的波动幅度,对于长距离供水管道的安全非常不利。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应用于高水头供水构筑物的弯管分流消泡装置,可克服传统高位水池的环形溢流堰中水位落差大且水流掺气严重的技术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高水头供水构筑物的弯管分流消泡装置,包括内井、外井、隔板和若干溢流管,外井嵌套在内井外,外井的顶端高于内井,隔板与内井的外壁和外井的内壁分别相连并形成溢流槽,内井的顶端高于隔板并形成溢流堰,溢流管的一端在溢流槽内设有第一管口,溢流管的另一端与内井连通形成第二管口,第一管口高于第二管口,溢流管在溢流槽内弯曲形成第一弯折部,第一弯折部高于第一管口。
作为改进,溢流管与内井连通的一端弯曲形成第二弯折部,溢流管贯穿内井的侧壁形成第二管口,第二弯折部使溢流管内的流体可通过第二管口在内井中向上入射。
作为改进,第二管口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入射夹角为20°~80°。
作为改进,溢流管在溢流槽内设有通孔,通孔贯穿溢流管的管壁,通孔的位置高于第一管口。
作为改进,通孔布置在第一弯折部的最高处。
作为改进,溢流槽内设有覆盖通孔的盖板,盖板与通孔之间设有间隙。
作为改进,盖板的形状为矩形,盖板与隔板之间设有四根支撑盖板的立柱。
作为改进,溢流管的数量为偶数,各个溢流管分别布置在内井的周围,各个溢流管关于内井的中心对称布置。
作为改进,溢流管的数量为四根,溢流堰的形状为圆筒形,各根溢流管沿溢流堰的周围周向阵列。
有益效果:溢流管可分流通过溢流堰的水流。水流通过溢流管注入内井的方式比通过溢流堰落下到内井的方式更能抑制掺气现象。内井中设有井内最低运行水位,第二管口设在井内最低运行水位以下,使通过溢流管的水流可在井内最低运行水位以下流入到内井中,可形成淹没水流,有利于减少空气掺入到水流中。第一弯折部高于第一管口,可使溢流槽内的水深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通过溢流管向内井中引流,可防止溢流槽内水深过浅造成的吸气漩涡,有利于减小溢流管引流时产生的掺气,且有利于减小整个弯管分流消泡装置的振动。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未经广东省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438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