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预制梁端部底模转铰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42912.8 | 申请日: | 2019-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3747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魏红兵;孙建勋;杨江林;张大鹏;王春鹏;陈喜群;盖志恒;云广琨;徐鹏;王为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四公局第十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1D21/00 | 分类号: | E01D21/00 |
代理公司: | 青岛智地领创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7252 | 代理人: | 肖峰 |
地址: | 101121 北京市通***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预制 梁端部底模转铰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预制梁端部底模转铰装置及其使用方法,设备包括台座、转轴、转铰模板和支撑座,台座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槽。支撑座安置在安装槽内,支撑座包括底板,底板的两端均设置有三角形的支撑臂,两个支撑臂对称设置,支撑臂上设置有连接孔。转铰模板包括板面,板面的底部中央设置有贯穿孔。转铰模板能连接在两个支撑臂之间,所述转轴穿过连接孔和贯穿孔从而将板面转动连接在支撑臂上。使用时,可以转换由于梁受预应力张拉后产生的集中于梁的端部的自重,避免梁的端部的素混凝土剪切力过大而损坏,保证了梁端部混凝土的受力均衡,提高了整个梁的施工质量,本发明结构简单,施工方便,效果显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梁的预应力张拉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预制梁端部底模转铰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上部结构采用预制拼装逐渐成为公路桥梁保证质量、加快进度的主要方法,尤其是梁板数量较大时,工厂化预制具有非常大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T梁和小箱梁是中小跨径桥梁的主要形式,T梁多用于30~50m跨径,小箱梁多用于20~40m跨径。需要在梁场加工若干制梁台座,在台座上固定模板,浇筑梁的混凝土,待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达到设计要求时,再实施预应力张拉,然后进行孔道压浆,在浆体达到设计要求的强度后,再将预制梁置于存梁区或者运到现场进行安装。如图1所示,台座1上固定底模板2,在预应力张拉过程中,梁的跨中3首先向上拱起脱离底模板2,然后远离跨中的部分依次脱离底模板,到最后只剩下梁的端部4在支撑整个梁的自重。梁的端部是没有配筋的素混凝土,在梁不断拱起的过程中,梁的端部支撑梁体重量的面积不断减少,最后梁的自重全部转换成端部素混凝土的剪切荷载,产生的剪应力达到混凝土的抗剪强度时,这部分素混凝土就会发生剪切破坏,裂缝自底部向上延伸,有时裂缝宽度达到数厘米,长度达几十厘米,斜梁尤其突出,严重时锚具会直接暴露在环境中。梁的端部如此大的剪切裂缝不易修复,很多预制梁带着这些裂缝被安装到了桥上,有时使用不到十几年,锚具就会发生明显的锈蚀,预应力筋一旦失去锚具的固定作用,就会发生回缩,预应力随之发生松弛,预应力梁的承载能力将显著降低,桥梁的结构安全将大打折扣。为了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需要对端部底模板进行调整,使其在梁中部起拱过程中,能够随着梁端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动,使梁的自重由锚具后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来承担。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了一种预制梁端部底模转铰装置,解决目前预制梁端部混凝土由于预应力张拉后与台座的模板接触的剪应力过大而发生剪切破坏的技术难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预制梁端部底模转铰装置,包括台座、转轴、转铰模板和支撑座,台座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安装槽;
所述支撑座安置在安装槽内,支撑座包括底板,底板的两端均设置有三角形的支撑臂,两个支撑臂对称设置,支撑臂上设置有连接孔;
所述转铰模板包括板面,板面的底部中央设置有贯穿孔;
转铰模板能连接在两个支撑臂之间,所述转轴穿过连接孔和贯穿孔从而将板面转动连接在支撑臂上。
优选地,所述两个安装槽之间设置有凸台,在凸台上设置有底模板;支撑座上安装转铰模板并安置在安装槽内后,板面的上表面与底模板的上表面齐平。
优选地,所述连接孔设置在支撑臂的顶部。
优选地,所述底板与安装槽相适配。
本发明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了以上所述的一种预制梁端部底模转铰装置的使用方法。
一种预制梁端部底模转铰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支撑座放置于台座的安装槽内并安装牢固,转轴穿过连接孔和贯穿孔从而将转铰模板与支撑座转动连接在一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四公局第十工程有限公司,未经中交四公局第十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4291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