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马赫-曾德干涉的微纳光纤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39729.2 | 申请日: | 2019-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2967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刘彬;廖云程;张平;刘娟;吴强;万生鹏;何兴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航空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21/45 | 分类号: | G01N21/45;G01N21/01 |
代理公司: | 南昌市平凡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6122 | 代理人: | 许艳 |
地址: | 330063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锥形光纤 微纳光纤 光纤 输出传输 输入传输 生物传感器 制备 单模光纤 光谱分析仪 宽带光源 依次连接 拉锥机 熔接机 放电 干涉 拉锥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马赫‑曾德干涉的微纳光纤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生物传感器包括输入传输光纤、第一锥形光纤、微纳光纤、第二锥形光纤和输出传输光纤;所述输入传输光纤、所述第一锥形光纤、所述微纳光纤、所述第二锥形光纤和所述输出传输光纤依次连接,所述输入传输光纤和宽带光源连接,所述输出传输光纤和光谱分析仪连接;所述输入传输光纤和所述输出传输光纤均为单模光纤,所述第一锥形光纤、所述第二锥形光纤和所述微纳光纤均由单模光纤制备得到;所述第一锥形光纤和所述第二锥形光纤是通过用熔接机多次放电形成的锥形,所述微纳光纤是用拉锥机对所述第一锥形光纤和所述第二锥形光纤的中间部分进行拉锥形成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纤传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基于马赫-曾德干涉的微纳光纤生物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纳光纤生物传感器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无标记光学传感器,该传感器只需将抗原/抗体偶联在光学元件表面,当识别元件与待测物结合后即可产生光学信号的改变。与传统的ELISA(酶联免疫吸附)相比,光纤免疫学传感器具有信号响应速度快、操作简单,可实时检测等优点,因此成为当前国内外在传感领域的研究热点。
根据工作原理的不同,当前无标记光纤生物传感器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光纤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和光纤光栅生物传感器。其中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以灵敏度高、成本低、制作简单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微纳光纤是光纤直径为微米或纳米量级光纤的统称,它的显著特点是具有强大的倏逝场,是光纤倏逝波生物传感器的理想载体;另一方面,光纤干涉仪是通过单个光纤或两个不同光纤的不同光路传播的两个光束之间的干涉产生显著的相干峰或者相干谷光谱,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因此微纳光纤生物传感器是当前光纤生物传感器发展的新方向。
实现一种光纤传感的高灵敏度、免标记、高特异性的在体生物医学检测,并且发展更多功能化、集成化的光纤生物医学传感器件,己成为生物传感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基于马赫-曾德干涉的微纳光纤生物传感器,所述生物传感器包括输入传输光纤、第一锥形光纤、微纳光纤、第二锥形光纤和输出传输光纤;所述输入传输光纤、所述第一锥形光纤、所述微纳光纤、所述第二锥形光纤和所述输出传输光纤依次连接,所述输入传输光纤和宽带光源连接,所述输出传输光纤和光谱分析仪连接。
其中,所述输入传输光纤和所述输出传输光纤均为单模光纤。
其中,所述第一锥形光纤、所述第二锥形光纤和所述微纳光纤均由单模光纤制备得到。
其中,所述第一锥形光纤和所述第二锥形光纤是通过用熔接机多次放电形成的锥形。
其中,所述微纳光纤是用拉锥机对所述第一锥形光纤和所述第二锥形光纤的中间部分进行拉锥形成的。
其中,所述第一锥形光纤的锥形熔点到所述第二锥形光纤的锥形熔点之间的总长度L1为5-40mm。
优选地,所述第一锥形光纤的锥形熔点到所述第二锥形光纤的锥形熔点之间的总长度L1为10mm,15mm,20mm,25mm,30mm,35mm。
其中,所述第一锥形光纤和所述第二锥形光纤的锥形区长度为100-600μm,腰椎径为50-85μm。
优选地,所述第一锥形光纤和所述第二锥形光纤的锥形区长度为150μm,200μm,250μm,300μm,350μm,400μm,450μm,500μm,550μm;
优选地,所述第一锥形光纤和所述第二锥形光纤的腰椎径为55μm,60μm,65μm,70μm,75μm,80μm。
其中,所述微纳光纤的腰椎径长度L2为3-15mm,腰椎径为1-10μ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航空大学,未经南昌航空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3972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