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金融安全认证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支付系统及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037409.3 | 申请日: | 2019-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849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1 |
| 发明(设计)人: | 李璨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G06Q20/38 | 分类号: | G06Q20/38;G06Q20/40 |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陈家辉 |
| 地址: | 40226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虚拟账户 支付方式 金融安全 移动互联网 紧急动作 验证模块 支付系统 认证 互联网技术 智能 预设 成功 | ||
本发明涉及金融安全认证和互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金融安全认证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支付系统及方法,该系统包括:紧急支付验证模块,紧急支付验证模块用于用户遇到紧急情况时执行一个预设的紧急动作后对该紧急动作进行识别,并在识别成功后生成一个虚拟账户;当用户进行支付时包括普通支付方式和特殊支付方式,虚拟账户没有生成前用户通过普通支付方式可支付大于虚拟账户的金额,虚拟账户生成后用户只有使用特殊支付方式时才能支付大于虚拟账户的金额。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融安全认证和互联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金融安全认证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支付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银行业务的迅猛发展,现代人的消费支付工具已经不局限于现金,而是扩展到手机银行、支付宝、微信以及云闪付等支付工具上,而相应的支付设备从原有的银行机具(ATM、POS)到各种网银支付终端,再到移动终端设备。从近半年的市场情况看,移动支付市场竞争非常激烈。
现有使用移动终端设备进行支付时其支付方式常常包括密码支付、指纹识别支付和人脸识别支付。对这三种支付方式进行对比可知,密码支付时的密码往往都是六位数的数字组成,用户支付时需要打开移动终端设备上的输入键盘然后依次进行密码支付,支付时还可能会出现密码输入错误等情况,使得支付花费时间较长。而指纹识别支付与密码支付相比,指纹识别支付只需录入指纹的手指进行一下指纹识别便可以进行支付,相对于密码支付而言,其支付所需花费时长更短,支付更加方便。对于人脸识别支付,现有的人脸识别支付往往和瞳孔识别同时进行,其与指纹识别支付相比,两者花费时长相当,所以现今指纹识别支付和人脸识别支付都受到年轻一辈的喜爱。
但是,现有的指纹识别支付和人脸识别支付都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若移动终端设备持有者遇到抢劫歹徒,抢劫的歹徒也可以使得持有者昏迷后用其用其手完成指纹识别支付,即在持有者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完成了指纹识别支付,使得持有者没有选择权利。而对于人脸识别支付,若移动终端设备持有者被劫持并限定行动后被迫进行人脸识别支付,持有者这时虽然有意识但是无法选择,可能存储的金额都会一夕之间全无。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金融安全认证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支付系统,以解决用户在有意识的情况下被歹徒逼迫支付大额金额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的基础方案为:基于金融安全认证的移动互联网智能支付系统,包括:紧急支付验证模块,紧急支付验证模块用于用户遇到紧急情况时执行一个预设的紧急动作后对该紧急动作进行识别,并在识别成功后生成一个虚拟账户;当用户进行支付时包括普通支付方式和特殊支付方式,虚拟账户没有生成前用户通过普通支付方式可支付大于虚拟账户的金额,虚拟账户生成后用户只有使用特殊支付方式时才能支付大于虚拟账户的金额。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本方案中若用户遇到歹徒抢劫时,用户有意识便可以自己判断是否执行紧急动作,若用户没有执行紧急动作,那么用户进行支付时便没有虚拟账户生成,这样用户通过普通支付方式支付时,其账户中所有金额可能都能全部支付出去。若用户选择执行紧急动作,则用户在执行紧急动作后生成一个虚拟账户,这时,用户只有通过特殊支付方式才能支付出大于虚拟账户的金额,用户便可以通过普通支付方式支付虚拟账户中所有金额给歹徒,并告知歹徒其已经支付了账户中所有所剩金额,避免用户实际所有金额均支付出去。另外,当用户安全后,用户可以通过特殊支付方式进行账户中剩余金额的支付。
进一步,还包括定位模块和报警模块,定位模块用于对用户所在位置进行定位,然后生成定位信息;报警模块用于识别用户执行了紧急动作后将用户的定位信息发送给用户家人或者进行报警求助。
本方案中报警模块在用户执行紧急动作后自动进行报警求助或者联系用户家人,便于用户能够尽快得到他人解救。
进一步,还包括虚拟账户设定模块,虚拟账户设定模块用于用户设定遇到紧急情况时可转账或者支付的虚拟余额,虚拟账户生成时则根据虚拟余额生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未经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3740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