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砷汞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循环渗透处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034572.4 | 申请日: | 2019-01-15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594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7 |
| 发明(设计)人: | 陈小凤;李志;黎冰;张弘春 | 申请(专利权)人: | 成都德菲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09C1/08 | 分类号: | B09C1/08;B09C1/00 |
| 代理公司: | 成都三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51 | 代理人: | 成实 |
| 地址: | 610000 四川省成都***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地下水 渗透处理 污染土壤 循环反应 砷汞 可渗透 净化 并列设置 使用效率 可循环 土壤 叠放 勾槽 填满 制作 填充 相等 挖掘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砷汞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循环渗透处理方法,包括(1)制作可渗透反应介质;(2)制作循环反应模块;(3)将可渗透反应介质填充进循环反应模块中形成循环渗透单元;(4)在需要净化的位置挖掘相应长度、宽度以及深度的沟槽;(5)将若干个循环渗透单元叠放组成循环渗透条,并使得该循环渗透条的高度与沟槽的深度相等,将若干个循环渗透条并列设置在沟槽中直至填满勾槽组成循环渗透墙等步骤。本发明提供一种砷汞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循环渗透处理方法,拥有极高的经济效益与使用效率,并采用了可循环使用的循环反应模块,很好的降低了净化土壤和地下水的成本,同时很好的提高了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净化的灵活性和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污染土壤和地下水修复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砷汞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循环渗透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可渗透反应墙是一种地下水处理技术,即在浅土层与地下水构筑一个具有渗透性、含有反应材料的墙体,污染羽经过墙体时与墙内反应材料发生物理吸附、化学反应而被净化除去。
目前,可渗透反应墙均为一次性反应装置,在设置的前期,可渗透反应墙是可以去除污染物的反应介质,可当反应体系达到平衡或最大反应量后,如果不能及时取出,该可渗透反应墙则会转变为污染源,富集在其中的污染物将会缓慢的向外释放,从而对整个反应体系造成污染。
可渗透反应墙在实际使用时的维护与更换难度系数较大,且维护与更换成本高,故而不能持续对砷汞污染土壤和地下水进行处理。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砷汞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循环渗透处理方法,拥有极高的经济效益与使用效率,并采用了可循环使用的循环反应模块,很好的降低了净化土壤和地下水的成本,同时很好的提高了对土壤和地下水的净化的灵活性和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砷汞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循环渗透处理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制作可渗透反应介质;
(2)制作循环反应模块;
(3)将可渗透反应介质填充进循环反应模块中形成循环渗透单元;
(4)在需要净化的位置挖掘相应长度、宽度以及深度的沟槽;
(5)将若干个循环渗透单元叠放组成循环渗透条,并使得该循环渗透条的高度与沟槽的深度相等,将若干个循环渗透条并列设置在沟槽中直至填满勾槽组成循环渗透墙;
(6)在循环渗透墙前后选取若干组监测点位组进行污染指标监测,每组监测点位组由两个分别设置在循环渗透墙前后的监测点组成,且每组监测点位组中的两个监测点相对循环渗透墙对称设置;
(7)对循环渗透墙前后两侧的污染指标进行判断,当存在高于预设值的监测点位组时则进行步骤(8),当不存在高于预设值的监测点位组时则进行步骤(9);
(8)对污染指标高于预设值的监测点位组周边的循环渗透单元进行更换,并返回步骤(6);
(9)拆除循环渗透墙,并对沟槽进行回填使得土壤恢复原状。
步骤(1)中所述的可渗透反应介质为物理吸附介质或化学反应介质。
步骤(1)中所述的可渗透反应介质为物理吸附介质与化学反应介质的组合物,且物理吸附介质与化学反应介质的重量份数比为0.2~100:0.1~20。
所述物理吸附介质由改性活性炭、粗河沙、粉煤灰、纤维素以及锯末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成,且改性活性炭、粗河沙、粉煤灰、纤维素以及锯末的重量份数比为0.3~50:0.1~10:0~25:0.1~20:0.1~15;所述化学反应介质由硫化物、亚铁盐以及石灰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组成,且硫化物、亚铁盐以及石灰的重量份数比为1~20:1~100:1~5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成都德菲环境工程有限公司,未经成都德菲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345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