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下部车身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23602.1 | 申请日: | 2019-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401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2 |
发明(设计)人: | 枣裕贵;松冈秀典;戎本圭佑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 |
地址: | 日本广岛***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下部 车身 结构 | ||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在谋求车身的轻量化的同时谋求小重叠碰撞冲击载荷的分散效果的改善的下部车身结构。该下部车身结构,在第一骨架(12)与纵梁(4)之间,将在比车身地板(2)与纵梁(4)的接合部(56)靠近车辆下方侧处呈阶梯状下降的阶梯下降部(53)设置于车身地板(2)的底面部(3),沿着该底面部(3)的上表面设置从纵梁(4)向着车宽方向内侧且向着斜后方延伸至第一骨架(12)的第二骨架(18),并在包括阶梯下降部(53)的部分在底面部(3)与第二骨架(18)之间形成闭口截面。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沿着车身地板的侧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梁(Side sill)的下部车身结构,属于车身的生产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经由以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形式设置于车身前部的左右一对前侧框架将冲击载荷分散至车身各部分,由此抑制车室的变形,藉由前侧框架损毁来吸收冲击载荷等。
另一方面,有时在车宽方向上,在发生车辆上比前侧框架靠近外侧的区域与碰撞物重叠(overlap)的通常所说的小重叠碰撞(Small Overlap Impact)时,配置于该重叠区域的前轮相对车身相对后退,冲击载荷从该前轮输入至铰链柱。
像这样输入至铰链柱的冲击载荷经由从铰链柱的下端部向车身后方侧延伸的纵梁、从铰链柱的上端部向后上方延伸的前柱、以及前门的防撞杆(Impact bar)等,向车身后方侧分散。像这样从铰链柱向车身后方侧各部分进行载荷分散,由此抑制像使铰链柱以及前围板(Dash panel)后退这样的车室的变形。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具备从纵梁的前端部向着车宽方向内侧且朝着斜后方延伸的斜骨架的下部车身结构。在具备这类下部车身结构的车辆中,由小重叠碰撞输入至纵梁的前端部的冲击载荷不仅能经由纵梁向车辆后方侧传递,还能经由斜骨架向斜后方传递。通过像这样增加经由斜骨架的载荷分散路径(载荷路径;Load path)来更有效地分散冲击载荷,藉此能够提高车室的变形抑制效果。
更具体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斜骨架在其前端部与纵梁连接,在后端部与地板通道连接。藉此,由小重叠碰撞输入至纵梁的前端部的冲击载荷能沿着纵梁向车辆后方侧传递,且能经由斜骨架也传递至地板通道。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1323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近年为了实现更进一步的燃料消耗性能的改善以及车辆运动性能的改善而愈发需求车身的轻量化。关于该点,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跨越从纵梁至地板通道的较宽范围而设置有长尺寸的斜骨架的结构中,会引起斜骨架的重量化,故而仍有改进的余地。
又,即使想要通过缩短该斜骨架的长度来谋求车身轻量化,对于如何经由缩短后的斜骨架有效地分散小重叠碰撞带来的冲击载荷,具体的研究尚未有进展。
本发明的问题点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谋求车身的轻量化的同时谋求小重叠碰撞的冲击载荷的分散效果的改善的下部车身结构。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下部车身结构的特征在于如下构成。
第一发明的特征在于,是具备具有底面部的车身地板、在该车身地板上从所述底面部向车辆上方侧隆起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地板通道、沿所述车身地板的车宽方向端部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纵梁、从该纵梁的前端部向车辆上方侧延伸的铰链柱、以及在所述地板通道与所述纵梁之间沿所述车身地板的至少上表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第一骨架的下部车身结构;
具备:在所述第一骨架与所述纵梁之间,以在比所述车身地板与所述纵梁的接合部靠近车辆下方侧的位置呈阶梯状下降的形式设置于所述底面部的阶梯下降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未经马自达汽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3602.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