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端子结构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023100.9 | 申请日: | 2019-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0342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 发明(设计)人: | 土屋勝毅 | 申请(专利权)人: | FDK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50/559 | 分类号: | H01M50/559;H01M50/588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马淑香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端子 结构 | ||
一种端子结构,是装填有充电电池的设备中的、分别与该充电电池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接触的端子的端子结构,能够抑制充电电池的表面的绝缘层破损,防止外部短路的发生。在端子结构(1)中,将充电电池(5)的主体部(31)的长度设为D1,将充电电池(5)的全长设为D2,对于正极侧接触端子(52)中接触正极端子(34)的部分与负极侧接触端子(54)中接触负极端子(36)的部分之间的接触端子间长度,将在正极侧接触端子(52)与负极侧接触端子(54)之间未存在有充电电池(5)的情况下的接触端子间长度设为T1,将在正极侧接触端子(52)与负极侧接触端子(54)之间夹着充电电池(5)的情况下的接触端子间长度设为T2时,满足下述关系:D1T1D2,T1T2=D2。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子结构,详细而言,涉及装填有充电电池的设备中的、分别与上述充电电池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接触的正极侧接触端子和负极侧接触端子的端子结构。
背景技术
通常采用能够充电的圆筒形充电电池作为各种设备的电源。
对于通常的圆筒形充电电池而言,该充电电池的除了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部分通过例如绝缘性的树脂薄膜等绝缘层覆盖以防止外部短路。此外,作为通用的圆筒形充电电池,能够列举碱性充电电池、锂离子充电电池等。
在采用电池作为电源的电池驱动式设备中设置有保持圆筒形充电电池的电池室,在该电池室内装填有圆筒形充电电池。在电池室设置有与圆筒形充电电池的正极端子接触的正极侧接触端子以及与圆筒形充电电池的负极端子接触的负极侧接触端子。在电池室内,圆筒形充电电池以被正极侧接触端子和负极侧接触端子夹着的方式保持。此外,在该状态下,圆筒形充电电池放电以将电力供给至电池驱动式设备。
在上述圆筒形充电电池被使用而容量降低的情况下,将该圆筒形充电电池从电池驱动式设备的电池室取出后,通过充电装置进行充电。在充电装置中设置有供圆筒形充电电池装填的充电区段。通过在上述充电区段装填圆筒形充电电池来进行充电作业。通过上述充电作业而变为充满电状态的圆筒形充电电池从充电区段取出,并且再次被放入作为对象的电池驱动式设备的电池室以用于驱动上述电池驱动式设备。这样,通过充电以重复使用圆筒形充电电池。
在上述充电装置的充电区段设置有与圆筒形充电电池的正极端子接触的正极侧接触端子以及与圆筒形充电电池的负极端子接触的负极侧接触端子。在充电区段中,圆筒形充电电池以被正极侧接触端子和负极侧接触端子夹着的方式保持。此外,在该状态下,通过使电流流动以对圆筒形充电电池进行充电。
此处,作为充电装置,例如已知一种对四个以下的较少数量的圆筒形充电电池进行充电的小型充电装置。该小型充电装置是通常作为家庭用使用的充电装置,设置有四个对一个圆筒形充电电池进行保持的充电区段。在各充电区段装填有圆筒形充电电池的充电装置通过连接电源进行充电。
此外,在由于业务等原因要使用大量圆筒形充电电池的环境中,已知一种能够自动对大量的圆筒形充电电池进行连续充电的业务用自动充电装置。作为上述自动充电装置,例如,能够列举专利文献1所述的充电装置。业务用自动充电装置基本上具有:料斗,该料斗供大量的圆筒形充电电池(未充电状态)投入;桶,该桶使投入至料斗的圆筒形充电电池在自动充电装置内依次移动;充电区段,该充电区段将移动而来的圆筒形充电电池保持于规定位置并进行充电;以及电池槽,该电池槽供在充电区段完成充电的圆筒形充电电池(满电状态)排出。业务用自动充电装置构成为:若将容量降低的使用完毕的圆筒形充电电池投入料斗,则依次自动进行充电,并且将充满电的圆筒形充电电池积存于电池槽。
在由于电池容量降低而很难驱动电池驱动式设备的情况下,工作人员从该电池驱动式设备取出容量降低的使用完毕的圆筒形充电电池,并且将该电池投入自动充电装置的料斗。此外,将积存于自动充电装置的电池槽的、完成充电的圆筒形充电电池取出,若将该圆筒形充电电池装填至电池驱动式设备,则能够再次驱动电池驱动式设备,从而能够马上恢复作业。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FDK株式会社,未经FDK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3100.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