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同时检测两型包虫病的引物及试剂盒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22916.X | 申请日: | 2019-01-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291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09 |
发明(设计)人: | 尚婧晔;黄燕;张光葭;钟波;王谦;喻文杰;何伟;廖沙;王奇;李调英;陈兴旺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主分类号: | C12Q1/6888 | 分类号: | C12Q1/6888;C12N15/11 |
代理公司: | 北京卓胜佰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6026 | 代理人: | 陈桂兰 |
地址: | 610041 ***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同时 检测 两型包虫病 引物 试剂盒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同时检测两型包虫病的引物及试剂盒,引物以冻干粉或溶于缓冲溶液中的形式装于试剂盒内。引物包括三对特异性引物对,分别为:细粒棘球绦虫特异性引物对、加拿大棘球绦虫特异性引物对和多房棘球绦虫特异性引物对。利用本发明试剂盒中的三对引物,通过一轮PRC扩增可检测三种病原的单独或混合感染,根据扩增产物电泳中出现的特定条带可确定被检测样品是否有感染和感染虫种。采用本发明中的试剂盒,不仅操作快速、方便,而且能够准确诊断和鉴别由三种棘球绦虫感染引起的包虫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引物和试剂盒,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同时检测两型包虫病的引物及试剂盒。
背景技术
包虫病是由棘球属内多个虫种感染引起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造成巨大社会经济负担的重大人兽共患传染病。包虫病主要分为囊型和泡型两种,前者分布范围极广,全球患者疾病负担达到1,009,662万个DALYs(伤残调整寿命年),每年造成我国直接经济损失逾30亿元;后者又被称作“虫癌”,可导致肝癌样病变,致死率极高,十年不治疗死亡率达到94%。中国是全世界包虫病流行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现有患病推算人数达到11.5万,每年患病家畜超过5000万头,造成的人畜经济损失约占全球的40%,位居全球首位。包虫病广泛分布于我国西北部少数民族地区,涉及除西藏外9省350个流行县,受威胁人口超过5000万人,是流行区人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重要原因。
包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的防治是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棘球绦虫是人畜包虫病的病原体,由9个虫种组成,其中4个虫种在我国存在不同程度的流行,但只有其中3种——引起囊型包虫病的狭义细粒棘球绦虫(Echinococcus granulosus sensu strict)和加拿大棘球绦虫(Echinococcuscanadensis),以及导致泡型包虫病的多房棘球绦虫(Echinococcusmultilocularis)对人体具有致病性,是当前我国包虫病防治和研究的主要对象。由于两型包虫病治疗原则、药物疗效显著不同,三个虫种生活史、传播特征具有明显差异,因此,两型包虫病的准确诊断和鉴别作为包虫病有效治疗、科学防控的基础,显得极为重要。
目前,包虫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于B超、CT等影像技术和病理检查,因方法自身限制,易造成小病灶、非典型病灶的误诊、漏诊和分型困难,尤其是对于包虫病主要流行的民族偏远地区,由于以上诊断技术水平的普遍偏低,更易出现误诊等问题;对于包虫病低流行区或非流行区,由于接触病例较少,缺乏相关经验,即便在一些三甲医院,同样存在错误诊断或分型的情况。血清学检测是另一项目前采用较多的包虫病诊断方法,但现有的检测试剂盒假阳性高、交叉污染严重,其检测结果仅能作为辅助依据供以参考。目前,针对包虫病的诊断方法,除了准确性不足,难以保证治疗的及时性和效果以外,更重要的是,现有用于包虫病的检查手段均不能实现虫种水平的鉴别,换言之,无法根据患者感染虫种的变化判断环境中虫种传播的消长情况,从而及时调整防控策略。鉴于以上原因,迫切需要研究建立一种准确、可实现结果标准化判断、可进行种间鉴别的检测方法,以满足包虫病防治的工作需求。
PCR技术因其快速、准确、灵敏等特点,目前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各类寄生虫疾病的诊断、检测中,并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如疟疾、弓形虫等均已建立了PCR检测方法,并于防治工作中广泛推广应用,表明了PCR技术在寄生虫疾病的诊断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目前唯一能进行包虫病感染虫种鉴别的方法,PCR技术可实现对人体和各种中间、终末动物宿主的感染检测,是目前包虫病诊断、鉴别的发展方向和研究热点。然而,现有的针对棘球绦虫的PCR检测方法以单管扩增为主,一对引物通过单次反应只能检测对应的一种棘球绦虫,或采用测序鉴别,对于存在多个虫种混合流行的地区,方法过程繁琐、耗时耗材,不能满足快速诊断和大规模调查的需求。根据公开报道和数据资料显示,目前尚无可用于同时检测细粒、多房和加拿大棘球绦虫的多重PCR引物对,而仅查见有针对其它虫种的多重PCR扩增方法,不适用于我国当前棘球绦虫流行现状下的防治工作。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未经四川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291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