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能适应风洞测试环境的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022913.6 | 申请日: | 2019-0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34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 发明(设计)人: | 徐中明;田凯;贺岩松;张志飞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1S5/18 | 分类号: | G01S5/18;G01M9/08 |
| 代理公司: | 重庆市信立达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0 | 代理人: | 包晓静 |
| 地址: | 400030 ***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声源 波束形成 剪切流 声波 风洞测试 时延修正 穿过 修正 推导 漂移 波束形成算法 传递函数 声波传递 输出修正 修正因子 传统的 精准度 鲁棒性 传递 风洞 引入 风速 声场 测试 开发 | ||
本发明属于声源识别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能适应风洞测试环境的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方法,首先基于传统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方法建立声波传递函数,其次通过声波穿过剪切流的模型推导时延修正因子,最后通过将时延修正因子引入到传递函数中对其进行修正。本发明基于波束形成的声源识别方法,剪切流修正方法所开发,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通过传统的波束形成算法搭建传递模型;第二部分则通过声波穿过剪切流模型推导修正因子,然后将这个因子引入到传递模型中输出修正后的声场分布。本发明能够对因声源穿过剪切流导致的“声漂移”现象进行修正,并且能够适应不同风速的风洞声源识别测试,极大的提高了声源识别鲁棒性和定位的精准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声源识别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能适应风洞测试环境的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业内常用的基于传声器阵列的声源识别方法主要有两种:波束形成方法和声全息方法。两者各有优劣势,其中波束形成的中远距离声源识别性能相对于声全息较好,且高频性能优于声全息,所以常常被用于气动声学设计领域。
波束形成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声源识别方法,它使用传声器阵列(如十字轴和轮型阵列)进行信号采集,然后利用波束形成延时求和算法对声场进行重构,得到声源定位的结果。对比传统方法如主观评价法、选择隔离法等,波束形成具有识别结果真实客观、测量方便、重构声场可视化等优点。相比声强测量法,波束形成具有测量效率高和应用环境宽等优点。由于基于波束形成的噪声源识别方法具有灵活的动态显示范围、干扰能力强、中高频分辨率高以及识别距离远等优点,近年来得到大量学者的研究,使得其应用范围也不断地拓展,从航空、声呐等军事领域,逐渐发展到车辆噪声测试等民用领域。同时衍生出了各种不同的波束形成算法,如传统的互谱波束形成、反卷积算法以、广义逆波束形成算法以及无网格波束形成算法等。
由于波束形成方法有中高频分辨率高和适合远场测量等优点,常常被用于飞行器和车辆的气动声学性能设计。在风洞环境进行声源识别测试时,在高速气流的影响下,声源识别结果往往失真。在封闭式风洞中,由于对流效应的影响,声源在气流中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变化,继续使用上述的波束形成方法,声源识别结果会想气流下游偏移;在开放式风洞中,在对流效应和剪切层的共同影响,同样会造成声源重构结果出现偏移。所以为了保证在风洞测试环境下得到真实可靠的声源识别结果,需要对现有波束形成方法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
(1)在封闭式风洞测试中,由于对流效应的影响,声源在气流中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变化,导致声源识别结果失真。
(2)在开放式风洞测试中,在对流效应和剪切层的共同影响下,同样会造成声源重构结果出现失真。
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以上问题,本课题组公开了一种能适应风洞测试环境的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方法,该算法推导了声波在气流中的传播路径模型,计算声波穿过剪切流模型的修正因子,然后将这个因子引入到传递模型中输出修正声场重构结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能适应风洞测试环境的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方法。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能适应风洞测试环境的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方法,所述能适应风洞测试环境的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方法包括:基于传统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方法建立声波传递函数;通过声波穿过剪切流的模型推导时延修正因子;将时延修正因子引入到传递函数中进行修正。
进一步,所述能适应风洞测试环境的波束形成声源识别方法具体包括:
初始化:e=[u1,…,uk,…,uM],其中uk=e-jwΔt,M为传声器数量;
Q修=N1×N1维矩阵;t修=1×N1维矩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大学,未经重庆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291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