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含微胶囊低收缩红外吸收UV固化防伪喷墨墨水及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20948.6 | 申请日: | 2019-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95174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15 |
发明(设计)人: | 连涛;连卫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连洋印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9D11/50 | 分类号: | C09D11/50;C09D11/30;C09D11/101 |
代理公司: | 上海骁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315 | 代理人: | 赵俊寅 |
地址: | 200331 上海市普陀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微胶囊 收缩 红外 吸收 uv 固化 防伪 喷墨 墨水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含微胶囊低收缩红外吸收UV固化防伪喷墨墨水及制备方法,采用微胶囊法有效控制活性稀释剂的气味,采用界面聚合法,实现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对活性稀释剂的包覆;产品具有均匀性好、快速固化、涂层收缩率低、气味小等特点。该喷墨墨水是由以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的:红外吸收染料1.5~12%,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20~60%,活性稀释剂20~40%,紫外光引发剂4~8%,单体20~40%,抗乳化剂0.2~3%,消泡剂0.3~1%,流平剂0.1~1%,增塑剂0.4~1%,淬灭剂0.05~1%;其中活性稀释剂为丙烯酸酯包覆形成微胶囊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喷墨墨水,具体涉及一种含微胶囊低收缩红外吸收UV固化防伪喷墨墨水及制备方法。属于精细化工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低收缩红外吸收紫外光(UV)固化防伪喷墨墨水是将红外吸收染料溶解或分散在喷墨墨水体系中,利用红外吸收紫外光固化特征的一种防伪喷墨墨水。
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环保要求,光固化高分子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光固化材料以其固化快、能耗低、污染少、效率高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涂料、印刷以及电子工业等领域。同时,普通的防伪墨水已无法达到实际需求,而红外吸收喷墨墨水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红外喷墨墨水印制的标识,用肉眼无法识别,只能在专用识别仪器下读取与追踪,起到了一定的防伪及防破坏作用。
活性稀释剂对墨水体系的黏度和固化速度有着很大影响,活性稀释剂通常具有易燃、毒性较高且伴有刺激性气味等缺点,在墨水的制备中,一般采用直接添加的方式,存在很大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含微胶囊低收缩红外吸收UV固化防伪喷墨墨水及制备方法,采用微胶囊法有效控制活性稀释剂的气味,采用界面聚合法,实现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对活性稀释剂的包覆;产品具有均匀性好、快速固化、涂层收缩率低、气味小等特点。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含微胶囊低收缩红外吸收UV固化防伪喷墨墨水,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成的:红外吸收染料1.5~12%,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20~60%,活性稀释剂20~40%,紫外光引发剂4~8%,单体20~40%,抗乳化剂0.2~3%,消泡剂0.3~1%,流平剂0.1~1%,增塑剂0.4~1%,淬灭剂0.05~1%;其中活性稀释剂为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包覆形成微胶囊结构。
优选的,是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组分制成的:红外吸收染料4.0~5.5%,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25~30%,活性稀释剂29~38%,紫外光引发剂4.5~6.0%,单体29~38%,抗乳化剂0.2~0.4%,消泡剂0.3~0.5%,流平剂0.2~0.5%,增塑剂0.4~0.8%,淬灭剂0.1~0.4%;其中活性稀释剂为丙烯酸酯包覆形成微胶囊结构。
优选的,所述喷墨墨水为绿色、金色、棕褐色或褐色。
优选的,所述红外吸收染料的红外吸收波段为740~1100nm。
优选的,所述红外吸收染料选自酞菁、多核酞菁、花菁、卟啉、叶绿素类、醌类、特殊方形酸、芭类、偶氮类化合物或金属络合染料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红外吸收染料为花菁,用于防伪标示。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红外吸收染料为花菁与酞菁、金属络合染料混合而成的混合染料,用于防伪标示。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的数均分子量为13000~20000。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是以甲苯二异氰酸酯(TDI)(80/20)、聚醚多元醇、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丙烯酸酯为主要合成原料制备得到。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聚氨酯丙烯酸酯预聚物为超支化聚酯丙烯酸酯(工业级)或甲基丙烯酸-β-羟丙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连洋印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上海连洋印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2094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