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制果树树体过早老化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及其应用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018800.9 | 申请日: | 2019-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4561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3-12 |
| 发明(设计)人: | 黄启为;沈其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 |
| 主分类号: | C05G3/00 | 分类号: | C05G3/00;C05G3/04;C05F17/00;A01C2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华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218 | 代理人: | 傅婷婷;徐冬涛 |
| 地址: | 211225 江苏省南京市溧***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生物有机肥 果园土壤 农业废弃物 老化 果树 树体 动物粪便 固体原料 质量比 土壤养分供应 土壤微生物 果树根系 生命周期 生物量 干重 加水 米糠 培肥 糖蜜 发酵 应用 浇灌 平衡 | ||
1.一种抑制果树树体过早老化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以全元生物有机肥、动物粪便、农业废弃物为固体原料,加水发酵后制得;所述的全元生物有机肥、动物粪便、农业废弃物以干重计的质量比为4:2~3:2~3;所述的农业废弃物选自米糠、糖蜜中的一种或两种;固体原料与水的质量比为1:10~2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其特征在于将全元生物有机肥、动物粪便、农业废弃物和水投料进入发酵池或塑料桶,充分通气搅拌,使全元生物有机肥中的功能菌在发酵池中生长繁殖,期间每天上午和下午各通气搅拌一次,持续时间为10~30分钟,如此发酵10-20天后即得所述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所述的塑料桶要求塑料桶投料口要大,下部有放液出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其特征在于将固体原料投料进入发酵池,按固体物料与水的比例为1:10加水,然后充分通气搅拌,使生物有机肥中的功能菌在发酵池中生长繁殖,期间每天上午和下午各通气搅拌一次,持续时间为10分钟,如此发酵10-20天后发酵完毕即得所述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所述的固体原料组成为全元生物有机肥:动物粪便:米糠均按干计质量比为2:2:1;或者全元生物有机肥:动物粪便:米糠:糖蜜均按干计质量比为4:3:2: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全元生物有机肥中功能菌为芽孢杆菌,或芽孢杆菌和木霉菌;且满足地方标准《全元生物有机肥料通用技术要求》,标准号为DB 32/T 3334—2017。
5.权利要求1所述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将全元生物有机肥、动物粪便、农业废弃物和水投料进入发酵池,充分通气搅拌,使全元生物有机肥中的功能菌在发酵池中生长繁殖,期间每天上午和下午各通气搅拌一次,持续时间为10~30分钟,如此发酵10-20天后即得所述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其中,所述的全元生物有机肥、动物粪便、农业废弃物以干重计的质量比为4:2~3:2~3;所述的农业废弃物选自米糠、糖蜜中的一种或两种;固体原料与水的质量比为1:10~20。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制肥期为每年4月中旬到10月下旬;每年的4月中旬第一次制肥和10月下旬最后一次制肥时,当气候温度低于15℃时,在发酵池上面覆盖一层白色塑料薄膜,而夏季如遇特别高温则在发酵池上面覆盖一层遮阳网,以使发酵池温度维持在15-40℃之间。
7.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在抑制果树树体过早老化、延长其盛果期中的应用。
8.一种抑制果树树体过早老化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于4-10月份果树夏季生长期间,每棵树每20天浇灌一次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一共浇灌8-12次,不再追施任何化学肥料和有机肥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亩果园需要设置0.5m3的发酵池用于发酵制备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挖坑后密封表面,使之没有渗漏发生;或用500-1000升塑料桶进行发酵,要求塑料桶投料口要大,下部有放液出口。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用高压泵将发酵池中发酵好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直接浇灌于每棵树冠下的土壤中,施肥量为5公斤/棵;浇灌完毕立即向发酵池进行第二次投料,制作下一次浇灌的果园土壤液体全元生物有机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880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