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叶绿素荧光作为反馈信号的光合作用PID控制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910017944.2 | 申请日: | 2019-01-0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3410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 发明(设计)人: | 郭亚;付丽疆;夏倩;朱启兵;黄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 主分类号: | G05B11/42 | 分类号: | G05B11/42 |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郭磊 |
| 地址: | 214122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叶绿素 荧光 作为 反馈 信号 光合作用 pid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基于叶绿素荧光作为反馈信号的光合作用PID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使用叶绿素荧光仪获取荧光曲线;
步骤2建立光合作用全部过程的数学模型;
步骤3拟合数学模型和实验得到的荧光曲线,确定一系列反应速率常数;
步骤4根据模型输出的荧光值并且利用扩展卡尔曼滤波技术估计状态变量;
步骤5使用PID控制技术调节光合作用活动;
步骤2“建立光合作用全部过程的数学模型;”具体包括:
1)光反应阶段及其电子转移
光反应以及随后的电子传递,从光吸收到NAPDH的形成,还包括当光照强度比较强时的光保护机制;
表1公式(1)-(16)符号含义、相应的物质浓度及初始化
2)暗反应阶段
碳循环是光合作用中“暗反应”的一部分,其反应位点是叶绿体基质;该循环有三个主要阶段:通过CO2羧化RuBP,CO2的还原和RuBP的还原;大多数植物通过使用RuBP羧化酶加氧酶将其与5碳RuBP的第二碳结合,整合固定CO2分子;于是CO2被还原;由此形成的六碳化合物极不稳定并立即分解成两分子的三碳化合物:3-磷酸甘油酸;然后后者被ATP磷酸化为1,3二磷酸甘油酸,然后通过两个光反应产生的NADPH还原生成3-磷酸丙糖;之后,在一系列复杂的生化反应之后,3-磷酸丙糖分子中的一个脱离碳循环用来合成葡萄糖;根据上述光反应和暗反应过程建立如下的微分方程组:
步骤3:“拟合数学模型和实验得到的荧光曲线,确定一系列反应速率常数;”中,使用列文伯格-马夸尔特算法拟合实验叶绿素荧光曲线与数学模型;
下表列出了用于模型仿真的速率常数值;
参数 速率值 参数 速率值 参数 速率值 1]]> 0.04 14]]> 0.09 27]]> 8.183 2]]> 28.34 15]]> 796.5 28]]> 2.812 3]]> 95.37 16]]> 27.17 29]]> 1.878 4]]> 1310.2 17]]> 15.795 30]]> 8.88 5]]> 0.012 18]]> 38.41 31]]> 6.13 6]]> 144.3 19]]> 5.514 0]]> 5.25 7]]> 0.02 20]]> 10.53 0]]> 1.203 8]]> 19299 21]]> 17.33 0]]> 1.499 9]]> 21.31 22]]> 24.68 0]]> 18.14 10]]> 325.7 23]]> 0.0036 0]]> 7.5 11]]> 481.1 24]]> 0.227 0]]> 0.024 12]]> 590.9 25]]> -5]]> G 0.75 13]]> 8259.1 26]]> 30.06
步骤4“使用扩展卡尔曼滤波技术从系统输出量叶绿素荧光估计状态量;”具体包括:
首先设定及P0,然后根据公式计算以及接着根据计算Kk,再计算同时计算系统的实际输出是叶绿素荧光;函数f是所建立的光合作用模型;函数h是F=Gk2x1;xk表示基于模型的状态变量;yk对应于实际荧光输出值,其可包括过程和测量噪声;Q和R是叶绿素荧光测量过程中可能的过程噪声和测量噪声的协方差;A和H可以从数学模型的雅克比矩阵计算得到;P是叶绿素荧光误差估计协方差矩阵,并且P0可以任意初始化为适当大小的矩阵,因为在一定数量的步骤之后它将收敛;
步骤5“使用PID控制技术调节植物光合作用;”具体包括
反应量v=k15x7x8与某一时刻PQ的还原效率有关;它可以反映用于正向光化学反应的光电子的量,其与最终的糖类生产正相关;同样可以基于测量的ChlF使用EKF来估计x7和x8的量;然后这里采用最常用的PID闭环控制系统来控制v的动态;首先通过设定值v^与控制系统的实际输出v的差值作为控制器的输入,控制器产生控制作用后将控制结果反馈给执行单元,使执行单元能够自动调节电源功率大小,从而产生大小不同的光照强度u,进一步不同的光照强度作用于被控植物,被控植物的叶片散射出荧光值,同时,根据荧光值通过EKF估计出该控制系统的实际输出v,最后再根据设定值与实验值的差值作为下一采样时间控制器的输入;可控输入是光强度u;系统中的“控制器”子模块是指本工作中的PID控制器;“电源”子模块是指光能源;“执行单元”是指基于控制器输出的光调节器;“被控植物”子模块是指建立起的数学模型;“转换器”子模块是指相应的光电传感器,在模拟中由增益因子代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7944.2/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