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强金属基的制备方法及制造模具有效
申请号: | 201910016719.7 | 申请日: | 2019-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603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1 |
发明(设计)人: | 李文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9C70/74 | 分类号: | B29C70/74;B21C25/02;B21C23/06;B21C29/04 |
代理公司: | 北京英创嘉友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47 | 代理人: | 陈庆超;桑传标 |
地址: | 101300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纤维 复合材料 增强 金属 制备 方法 制造 模具 | ||
1.一种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强金属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一种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强金属基的制造模具,
所述制造模具包括:
下模(2)、上模(1)和用于支撑连续纤维复合材料(6)的镶块,所述下模(2)构造为凹模,所述上模(1)构造为与所述凹模相配合的凸模,所述下模(2)的至少部分构造成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空腔结构,所述镶块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空腔结构且能够靠近或者远离所述上模(1),所述上模(1)和/或所述下模(2)设置有第一冷却管路(21)以冷却金属基(5),所述镶块设置有第二冷却管路(31)和加热管路(41)以冷却或者加热所述连续纤维复合材料(6);
所述制造模具具有所述上模(1)的至少部分伸入所述空腔结构的成型位置,以及所述上模(1)由所述空腔结构中脱离的非成型位置;
所述方法包括:
分离上模(1)和下模(2),向所述上模(1)和/或所述下模(2)中的第一冷却管路(21)通入冷却介质,将连续纤维复合材料(6)放置在所述下模(2)的镶块上并在所述镶块内的第二冷却管路(31)中通入冷却介质;
将加热至热成型温度的金属基(5)放置于所述下模(2)的上表面,控制所述上模(1)向下移动以挤压并成型该金属基(5);
向所述镶块内的加热管路(41)内通入加热介质,待所述金属基(5)的温度下降至预设温度时,推动所述镶块向上移动,以使所述连续纤维复合材料(6)与所述金属基(5)贴紧;
待所述连续纤维复合材料(6)固化后,取出成型的产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强金属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镶块包括可分离或者结合的第一镶块(3)和第二镶块(4),所述第一镶块(3)和所述第二镶块(4)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下模(2)的空腔结构,所述第一镶块(3)用于支撑所述连续纤维复合材料(6),并且所述第一镶块(3)相对所述第二镶块(4)靠近于所述上模(1),所述第二冷却管路(31)设置在所述第一镶块(3)内,所述加热管路(41)设置在所述第二镶块(4)内;
所述向所述镶块内的加热管路(41)内通入加热介质,待所述金属基(5)的温度下降至预设温度时,推动所述镶块向上移动,以使所述连续纤维复合材料(6)与所述金属基(5)贴紧的步骤包括:
停止向所述第一镶块(3)的所述第二冷却管路(31)中通入冷却介质,并向所述第二镶块(4)中的所述加热管路(41)中通入加热介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强金属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管路(31)的数量为多条,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一镶块(3)内,所述加热管路(41)的数量为多条,且均匀分布在所述第二镶块(4)内。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强金属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模具还包括可伸缩的第一支撑件(7),所述第一支撑件(7)分别与所述第一镶块(3)和所述第二镶块(4)连接并用于支撑所述第一镶块(3)。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强金属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造模具还包括可伸缩的第二支撑件(8),所述第二支撑件(8)设置在所述第二镶块(4)的下表面并用于支撑所述第二镶块(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强金属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镶块(3)设置有用于放置所述连续纤维复合材料(6)的安装槽(32),该安装槽(32)朝向所述上模(1)的一侧敞开。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强金属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介质为油,且油温范围为170~180℃。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增强金属基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待所述连续纤维复合材料(6)固化后,取出成型的产品的步骤之前,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
再次向所述第一镶块(3)的所述第二冷却管路(31)中通入冷却介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6719.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