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利用吸附曲线测定煤岩孔隙率装置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15101.9 | 申请日: | 2019-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12908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发明(设计)人: | 郑鹏先;唐明云;余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32001 ***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样 孔隙率 煤层 曲线测定 吸附 储气罐 测量 气体体积变化量 煤层瓦斯压力 设备技术领域 孔隙率测定 地下环境 体积记录 吸附特性 种类气体 注入试验 煤孔隙 试验 煤岩 施加 测试 监测 | ||
本发明涉及利用吸附曲线测定煤层孔隙率装置与方法,属于测试煤层孔隙率设备技术领域。试验煤样在相似地下环境的煤样腔中,以气体作为测量煤样孔隙体积介质,对不同性质气体施加相似煤层瓦斯压力,将其注入试验煤样中,由于试验煤样对不同种类气体的吸附特性不同,造成储气罐监测到不同气体体积变化量不同,根据不同气体的体积记录数据,计算出煤样孔隙体积与煤样孔隙率,从而解决了现有技术对煤层孔隙率测定存在缺陷的问题,提高了测量煤孔隙率准确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岩孔隙率测定领域,尤其涉及利用吸附曲线测定煤岩孔隙率装置与方法。
背景技术
煤的孔隙率是表征储层瓦斯富集和抽采难易程度的重要指标,对于评价矿区煤岩气资源至关重要。由《能源技术与管理》期刊中文章《煤孔隙率测定方法研究进展》指出:对煤岩孔隙率的测定方法主要有传统的测定煤孔隙率方法、压汞法测定煤孔隙率与基于CT技术的煤孔隙率测定方法;采用传统的测定煤孔隙率方法,其机理是通过测定煤的干块体密度和真密度计算出孔隙率;采用压汞法测定煤孔隙率,其机理是在利用外压将汞注入煤的孔隙,运用压入压力与煤体内的孔径大小关系计算出煤孔隙率;采用基于CT技术的煤孔隙率测定方法,其机理是煤体被X射线射穿,计算不同立方体小块的密度或灰度形成截面图像矩阵,通过计算机辅助计算出煤孔隙率;采用传统的测定煤孔隙率和压汞法测定煤孔隙率使用方便操作简单,采用CT技术测量煤孔隙率,测量煤孔隙率数据很准确。但是传统和压汞测量孔隙率方法会造成煤体孔隙结构破坏,煤体孔隙率误差增大,并且忽略了煤孔隙率变化与气体吸附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用CT技术测量孔隙率方法工作量过大、成本过高。因此,为确保测量出煤岩孔隙率数据准确性,考虑到煤岩孔隙率变化与气体吸附之间的相互关系,迫切需要利用吸附曲线测定煤岩孔隙率方法与装置,以实现煤岩孔隙率的测定新方法。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对煤岩孔隙率测定缺陷,现有测试方法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煤体孔径破坏,未考虑到气体吸附对煤岩孔隙率的影响,因而导致实验数据正确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测量更加准确、可靠性更高的利用吸附曲线测定煤岩孔隙率装置与方法,测量出地下煤岩的孔隙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利用吸附曲线测定煤岩孔隙率装置,包括:真空泵、恒压泵一、恒压泵二、注液泵、增压泵、气罐一、气罐二、盘管、恒温箱、测温仪、加压塞、壳体、储气罐一、储气罐二、尾气罐、减压阀一~十。所述恒温箱中包含盘管、煤样腔、壳体、测温仪、减压阀三、加压塞;所述煤样腔左侧依次连接减压阀三、盘管;所述盘管一端通过减压阀三与煤样腔相连,另一端分成三条支路进行连接,支路一:与气罐一、气罐二相连,支路二:与恒压泵一、储气罐一相连,支路三:与真空泵相连;所述气罐一和气罐二并联,并与盘管相连,气罐一和气罐二分别安装有减压阀一和减压阀二;所述恒压泵一与储气罐一相连;所述储气罐一下部与恒压泵一相连,上部出气口与盘管相连,且所示储气罐一与盘管之间安装有减压阀四;所述真空泵与盘管相连,且二者之间安装有减压阀五;所述煤样腔右侧与储气罐二相连,且二者之间安装有减压阀八;所述储气罐二分别与煤样腔、尾气罐、恒压泵二相连,且所述储气罐二与煤样腔之间安装有减压阀八,所述储气罐二与恒压泵二之间有减压阀九连接,所述储气罐二与尾气罐之间有减压阀十连接;所述测温仪安装在加压塞内部,其测温触点在加压塞底部;所述加压塞安装于煤样腔上方;所述壳体安装于加压塞上方,且二者之间存在空腔,所述增压泵连接于壳体与加压塞之间的空腔,且所述增压泵与空腔之间安装有减压阀六;所述注液泵连接于壳体与加压塞之间的空腔,且所述注液泵与空腔之间安装有减压阀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理工大学,未经安徽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510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