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二氧化氯水溶液在野外环境稳定性及功效的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015074.5 | 申请日: | 2019-01-0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442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14 |
| 发明(设计)人: | 龙泽云;魏中伟;伍长松;龙庆厚;伍大松;肖友伦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沙市岳麓区灵泉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A01N59/00 | 分类号: | A01N59/00;A01N25/22;A01P1/00;A01P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410001 湖南省长沙市***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氯水溶液 野外环境 辅助剂 重量比 制备 二氧化氯溶液 消毒剂 稳定性增强 病害防治 化学化工 农林作物 农业应用 复配 野外 试验 安全 | ||
本发明属消毒学,化学化工,农业应用领域,具体涉及在野外环境下,不仅提高二氧化氯水溶液稳定性,而且提高其功效。本发明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辅助剂及制备方法使得二氧化氯水溶液在野外稳定性增强从而提高其功效,为农林作物病害防治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消毒剂。本发明由三种物质构成:二氧化氯水溶液和辅助剂物质A和物质B,及将所述三种成份复配的制备方法。所述二氧化氯水溶液与物质A的重量比100:0.01~0.1:100,所述二氧化氯水溶液与物质B的重量比100:0.01~0.1:100。试验表明,本发明所述的二氧化氯溶液在野外环境下效果很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消毒学,化学化工,农业应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提高二氧化氯水溶液在野外环境稳定性及功效的方法,可广泛用于防治农林作物病害。
背景技术
农林作物病害防治有室内室外两种环境,室内环境影响因素相对简单(如浸种消毒,大棚消毒等),而野外环境要复杂很多,但作物病害往往大量在野外环境下发生,在这种环境下,药剂受到的干扰因素是:温湿度、光照、风力、雨水、作物本身结构对药剂的阻抗、等等,因此相比室内环境而言,灭菌效率下降很多。
目前野外环境下,农林作物病害防治方式主要是农药。但农药的主要问题有:1.有毒性残留,对人体及环境有害,因此施药次数受限。2.大多数病害对农药有耐药性。 3.广谱性差,导致用药种类多,劳动强度大。
本发明是基于解决以上两方面问题来开发二氧化氯在野外环境的应用的。
二氧化氯是世卫组织(WTO)和世界粮农组织(FAO)认定的A1级安全等级消毒剂。
具有无毒无残留,广谱高效速效的特点,目前尚无耐药性报道[1],符合安全高效的要求。
但要使二氧化氯能在野外环境下使用,要解决几个难题:首先因为单纯形式的二氧化氯气体或是二氧化氯水溶液稳定性很差,一般只能即配即用,野外环境的干扰将使单纯形式的二氧化氯很快失效,几乎达不到灭菌效果。
其次是野外环境下二氧化氯最大可能的形式是水溶液,而往往有很多作物对水溶液有阻抗性,如水稻,甘蓝等等,这将使得灭菌效率大大下降。
通常农药是用助剂来提高粘附率,渗透率,但农药助剂大多会与二氧化氯发生反应。
最直接且经济的解决方法是采用一种辅助剂,提高现有浓度下二氧化氯的功效,首先是保证二氧化氯的稳定性,从而延长其有效灭菌时间,其二是增加二氧化氯水溶液在作物表面的粘附率,从而提高二氧化氯的利用率,其三,确保这种辅助剂与二氧化氯之间不发生化学反应,减少二氧化氯的损耗。这三个方面,使二氧化氯功效提高,达到在野外环境下的灭菌效果。
另外,辅助剂对二氧化氯本身的安全性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尽可能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辅助剂及制造方法使得二氧化氯水溶液得以在野外相对稳定存在并提高其功效,为农林作物病害防治提供一种安全高效的消毒剂。
一、技术方案:一种提高二氧化氯水溶液在野外环境稳定性及功效的方法,其特征是:包含二氧化氯水溶液和辅助剂(所述辅助剂由物质A及物质B组成),以及将所述三种成份复配的制备方法。所述二氧化氯水溶液与物质A的重量比是100:0.01~0.1:100,所述二氧化氯水溶液与物质B的重量比100:0.01~0.1:100。
本发明所述的物质包括:二氧化氯水溶液、物质A和物质B。
本发明所述二氧化氯水溶液可以由现有任何一种二氧化氯水溶液的制造方法获得,浓度为500mg/l~6000mg/l。
本发明所述物质A由苯并咪唑,苯并三氮唑,1,2-二甲基咪唑,2,4-二甲基咪唑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沙市岳麓区灵泉科技有限公司,未经长沙市岳麓区灵泉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507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