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响应性可编程释放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910012648.3 | 申请日: | 2019-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01463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03 |
发明(设计)人: | 罗静;陈亚鑫;吴凯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B01J13/02 | 分类号: | B01J13/02;B01J13/22;C08F220/54;C08F222/38;C08F222/14;C08F220/34 |
代理公司: | 无锡华源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28 | 代理人: | 聂启新 |
地址: | 214122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客体分子 双响应性 可编程 微胶囊 释放 温敏型聚合物 纳米粒子 封装 油溶性缓蚀剂 抗腐蚀材料 疏水性药物 自修复材料 基因递送 药物递送 药物载体 荧光染料 荧光显色 防腐蚀 固化剂 油溶性 预聚物 自修复 催化 刺激 应用 | ||
1.一种双响应性可编程释放微胶囊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温敏型聚合物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与引发剂加入到水中,在温度为60~90℃的条件下反应4~9h,分离得到温敏型聚合物纳米粒子;
(2)将步骤(1)制得的温敏型聚合物纳米粒子加入水中,超声分散0.5~1.5h,高速搅拌下加入客体分子A,继续高速搅拌0.5~1.5h,通过透析将游离的客体分子A去除,之后冷冻干燥,制得封装客体分子A的温敏型聚合物纳米粒子;
(3)将步骤(2)制得的封装客体分子A的温敏型聚合物纳米粒子分散在水中作为水相,之后加入含有pH响应性聚合物单体、交联剂和客体分子B的油相,高速乳化2-4min,形成稳定的乳液,乳液经过固化后制得双响应性可编程释放的微胶囊;
所述封装客体分子A、客体分子B分别为防腐蚀涂层中使用的油溶性缓蚀剂、药物载体中使用的疏水性药物、用于荧光显色的油溶性染料、用于自修复涂层中的固化剂或预聚物中的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温敏型聚合物单体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质量比为40:1~8:1;所述引发剂为温敏型聚合物单体与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质量总量的1~4wt%;温敏型聚合物单体的浓度为10~30mg/mL。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温敏聚合物单体为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乙二醇单甲醚、乙烯基吡咯烷酮、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N-丙烯酰基-甘氨酸甲酯、N-丙烯酰基-甘氨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引发剂为过氧化氢异丙苯、过硫酸钾、过硫酸铵、过氧化二戊酸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温敏型聚合物纳米粒子在水中的浓度为0.2~2mg/mL;所述客体分子A与温敏型聚合物纳米粒子的质量比为1:100~1:1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中所述超声分散的条件为:室温下,0.5-1.5h;所述高速搅拌的转速为15000-22000rp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封装客体分子A的温敏型聚合物纳米粒子在水中的浓度为2~32mg/mL;所述pH响应性聚合物单体与交联剂的质量比为0.25:1~1:4;客体分子B在pH响应性聚合物单体中的浓度为0.2~2mg/mL;油相与水相的体积比为0.5:1~1: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高速乳化的条件为15000-22000rpm;所述固化的方式为UV固化或电子束固化。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UV或电子束固化的时间为:5~15min。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3)中所述pH响应性聚合物单体为4-乙烯基吡啶、甲基丙烯酸二甲氨基乙酯、丙烯酸、乙烯亚胺、壳聚糖、甲基丙烯酸、丙烯酰胺、乙烯基咪唑、苯乙烯磺酸、甲基丙烯酸-2-(N-吗啉基)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交联剂为三缩四丙二醇双丙烯酸酯、1,6-己二醇双丙烯酸酯、二缩丙二醇双丙烯酸酯、双酚A缩水甘油双甲基丙烯酸酯、二缩三乙二醇双甲基丙烯酸酯、二季戊四醇六丙烯酸酯、邻苯二甲酸二甘醇二丙烯烯酸酯、新戊二醇二丙烯酸酯、季戊四醇三丙烯酸酯、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二丙二醇二丙烯酸酯、1,3-丁二醇二丙烯酸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化方式为UV固化时,采用光引发剂为2-羟基-甲基苯基丙烷-1-酮、1-羟基环已基苯基甲酮、2-甲基-1-(4-甲硫基苯基)-2-吗啉基-1-丙酮、安息香双甲醚、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异丙基硫杂蒽酮、4-(N,N-二甲氨基)苯甲酸乙酯、二苯甲酮、4-氯二苯甲酮、邻苯甲酰苯甲酸甲酯、二苯基碘鎓盐六氟磷酸盐、N,N-二甲氨基苯甲酸异辛酯、4-甲基二苯甲酮、邻苯甲酰基苯甲酸甲酯、4-苯基二苯甲酮、2,4,6-三甲基苯甲酰基-二苯基氧化膦、2,4,6-三甲基苯甲酰基苯基膦酸乙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南大学,未经江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2648.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