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共享车充电管理装置及共享车充电管理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010930.8 | 申请日: | 2019-01-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0950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7-14 |
| 发明(设计)人: | 刘颖;韩婷婷 | 申请(专利权)人: | 阿尔派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60L58/12 | 分类号: | B60L58/12;G06Q30/06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刘英华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共享 充电 管理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共享车充电管理装置及共享车充电管理方法,该共享车充电管理装置具备:受理部,受理来自用户的共享车预约请求;共享车分配部,针对由受理部所受理的共享车预约请求,分配共享车;第一判断部,判断由共享车分配部所分配的共享车是否处于充电状态;以及控制部,在由第一判断部判断为由共享车分配部所分配的共享车处于充电状态的情况下,控制部进行控制,使所分配的共享车结束充电状态。该共享车充电管理装置,能够避免用户的麻烦的操作,能够避免浪费时间,能够提高用户使用共享车的舒适感,能够避免对用户的安全造成威胁,避免对其他车辆造成妨碍,有助于共享车的推广和普及,有利于共享车管理的运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共享车充电管理装置及共享车充电管理方法,尤其涉及对与共享车的充电的管理有关的共享车充电管理装置及共享车充电管理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适应于能源与环境的问题,电动汽车的研究和应用正在飞速发展。在中国,在公共交通领域广泛应用电动车。公共交通领域包括公交车及共享车等。
另外,各种共享车的应用,随着电子钥匙、卫星定位系统以及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在社会上迅速普及。共享车是指,由共享车管理者(或共享车管理系统或共享车管理服务中心)提供多台车辆,不特定的多个用户可通过电话、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客户端的应用程序等各种方式预约共享车,之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到共享车站取得共享车后,前往用户期望的一个以上的目的地,在使用结束后,将共享车停放到共享车站,并按照使用时长或公里数等支付费用。目前很多的共享车厂商应用的都是电动车。
由于在用户租借电动车时,需要保证电动车电池有一定的电量,所以现在大部分的共享车在使用完毕进行归还时,需要将充电设备与归还的共享车进行连接,因此一般来说,停放在共享车站的共享车,都是通过有线或无线的充电方式与充电装置连接充电,以保证在用户租借电动共享车时电动共享车保有一定的电量供用户使用。
因此,用户在想要应用电动共享车时,首先进行预约,在预约成功之后在规定时间内到达电动共享车站,在使用电动共享车之前,需要手动解除电动共享车与充电装置之间的连接。
可是,在实际生活中,用户在预约成功、并到达共享车站找到了自己所预约的电动共享车后,往往会因为一些原因而没有解除电动共享车与充电装置之间的连接就直接上车准备启动电动共享车。上述原因可以是,例如,第一次使用电动共享车的用户不了解需要先手动解除电动共享车与充电装置之间的连接,或者用户在紧急的时候会由于情绪紧张而忘记手动解除电动共享车与充电装置之间的连接,或者由于雨雪等天气、存在障碍物、夜间可视度低等因素,导致用户根本没看到与电动共享车连接着的充电装置,或者叫即使看到了但需要用户花费更多的力气来手动解除电动共享车与充电装置之间的连接。基于上述原因在没有解除电动共享车与充电装置之间的连接就直接上车启动电动共享车,对于没有充电装置保护装置(即如果没解除充电状态则车辆无法启动)的电动共享车,可能会损坏共享车和/或充电装置的充电接口等充电构造;对于有充电装置保护装置的电动共享车,由于没有解除电动共享车与充电装置之间的连接,用户即使上车启动电动共享车也会启动失败,用户必须下车解除电动共享车与充电装置之间的连接,然后再次启动电动共享车。
基于上述情况可见,目前启动电动共享车前,需要用户手动解除电动共享车与充电装置之间的连接,这对用户而言,操作麻烦、浪费时间,共享车的用户体验差,将会影响共享车的推广及普及等,另一方面,在并排停放多辆电动共享车的共享车站,在周边车辆启动或停放过程中用户为了手动解除电动共享车与充电装置之间的连接需要进行走动,这一方面威胁用户的安全,另一方面对其他车辆的启动和停放而言也会造成妨碍。
因此,迫切需要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共享车充电管理装置及共享车充电管理方法。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阿尔派株式会社,未经阿尔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109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