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客车驾驶员碰撞保护结构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006210.4 | 申请日: | 2019-0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606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4-12 |
| 发明(设计)人: | 任春;王强;杨雪峰;白园;韩树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 |
| 主分类号: | B62D33/06 | 分类号: | B62D33/06 |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崔斌 |
| 地址: | 017010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 | 国省代码: | 内蒙古;1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员保护结构 吸能盒 吸能 碰撞保护结构 薄壁钢管 防撞梁 客车 驾驶室结构 保护结构 合理设置 碰撞能量 匹配结构 全面保护 同步控制 正面碰撞 波纹 速率和 吸能槽 诱导槽 圆弧形 驾驶室 钢管 焊接 优化 安全 | ||
本发明属于客车保护结构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客车驾驶员碰撞保护结构。该结构包括驾驶室结构、正面碰撞驾驶员保护结构、左侧碰撞驾驶员保护结构、右侧碰撞驾驶员保护结构且各结构各部件之间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各组成部分均包括分散的多个防撞梁和吸能盒结构,其中防撞梁采用波纹截面的薄壁钢管,吸能盒采用变截面的薄壁钢管钢管,并通过合理设置圆弧形诱导槽和“V字形”吸能槽改善吸能特性。通过分散多方位布置驾驶员保护结构、合理匹配结构刚度和优化吸能盒结构,实现吸能速率和吸能效率同步控制,以最大程度减少碰撞能量传入驾驶室,从而实现全面保护驾驶员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客车保护结构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客车驾驶员碰撞保护结构。
背景技术
当前,在客车的被动安全领域中,人们习惯于将注意力集中到客车乘员的安全上,对于 客车驾驶员的安全关心较少。驾驶员作为客车的专业要操控人员,在客车发生危险时,由驾 驶员来完成紧急操作,其安全不仅关系到客车内所有乘员的安全,而且关系到其他车辆和行 人的安全。当发生正面和侧面碰撞时,由于碰撞能量未能在有限空间内被有效吸收而导致驾 驶室变形严重或者碰撞冲击过大,进而造成驾驶员损伤。尤其是对于现在广泛应用于大型客 车的全承载车身结构,由于没有专门承受碰撞载荷的大梁结构,导致传统的集中布置的客车 碰撞保护结构无法满足现代客车安全的要求。目前,常见的客车碰撞保护结构主要分为以下 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利用结构的塑性变形吸收能量,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 102398559 A,授权公告日为:2012年04月04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客车正碰溃缩机构,该机构包 括防撞梁、吸能盒、吸能盒导向板、连接座和车架纵梁并明确该结构安装在两根车架纵梁外 端;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 103020233 A;授权公告日为:2013年04月03日的发明专 利公开了一种客车防撞梁结构,该结构包括一根防撞梁和吸能纵梁,明确所述防撞梁通过吸 能纵梁与客车大梁连接;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 202847620U,授权公告日为:2013 年04月03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客车正碰吸能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客车,该结构包 括保险杠和两根车架纵梁,两车架纵梁的前端通过车架横梁连接在一起;中国专利授权公告 号为:CN 205524080 U,授权公告日为:2016年08月31日的时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客车 防撞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客车,该装置包括吸能框架,吸能框架包括连接部分和与连接部分 固定连接的吸能部分,连接部分包括用于客车车架连接的、水平的连接型材,吸能部分包括 吸能框以及倾斜设置在吸能框的靠近连接部分的一侧的吸能型材构成压溃式斜撑结构。第二 种是通过运动部件之间的滑动摩擦吸收能量,如2005年01月09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 一种多摩擦版式安全保险杠,该保险杠的内侧通过筋板连接有后向延伸的传力杆,传力杆后 端连接有一组活动的摩擦板;2013年09月18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客车碰撞吸能机构以 及使用该机构的客车,该机构包括吸能盒以及用于固定装配在客车保险杠上的、沿前后方向 延伸的缓冲杆,吸能盒中装配有摩擦缓冲体,缓冲杆的后端设有摩擦缓冲头,摩擦缓冲体上 设有与摩擦缓冲头对应的、供应摩擦缓冲头向后插入的滞动孔,滞动孔小于与之对应的摩擦 缓冲头。第三种是利用流体的不可压缩性和粘性阻力吸收能量,如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 CN 106904217 A,授权公告日为:2016年06月30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客车前碰撞保护 装置,该装置包括安装支架总成,外筒体总成、嵌入设置在外筒体总成内部的且与外筒体总 成同轴设置的内筒、导杆、设置在外筒体总成及内筒的左端部的导座总成、嵌入设置在内筒 内部的活塞总成和设置在外筒体右端内侧及内筒的右端部的底座总成;所述导杆的左端部连 接在安装支架总成上,右端部依次穿过导座总成和活塞总成后用锁紧螺母锁紧。其中,第一 种结构应用范围最广,但是现有专利结构多将吸能结构集中设计在传统非承载客车的大梁前 端,主要通过客车的大梁来承受碰撞载荷并将其传递到整个车身结构。然而,对于全承载式 客车结构而言,没有专门承受碰撞载荷的大梁结构,因此这些结构并不能很好的应用于现在 广泛使用的全承载客车车身结构。
发明内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未经鄂尔多斯应用技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0621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基于货物运输的节能环保运输装置
- 下一篇:一种保持水平的拖拉机驾驶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