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功能化石墨烯合成及导热尼龙材料制备方法在审
| 申请号: | 201910005939.X | 申请日: | 2019-01-0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97967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9-05-24 |
| 发明(设计)人: | 邹威;叶宇行;杜中杰;张晨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 |
| 主分类号: | C08L77/06 | 分类号: | C08L77/06;C08K9/04;C08K3/04;C08K3/08;C09K5/14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213164 江苏省常州市常武中路***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导热 石墨烯 双功能 氧化石墨烯 尼龙材料 尼龙树脂 制备 接枝处理 合成 尼龙 尼龙复合材料 导热性能 共轭效应 酰胺基团 非晶区 分散性 共混料 钾离子 结晶度 酰胺键 钾盐 稠环 二胺 氢键 熔融 吸附 羧基 相容 挤出 引入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功能化石墨烯的合成,以及导热尼龙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双功能化石墨烯的合成方法包括: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一方面,通过二胺接枝处理形成酰胺键,使氧化石墨烯可以和尼龙树脂中的酰胺基团更好地相容;另一方面,选取一种羧基稠环的钾盐,依靠共轭效应吸附在接枝处理后的氧化石墨烯表面,钾离子的引入破坏了尼龙树脂间形成的氢键,降低了尼龙的结晶度,使氧化石墨烯在尼龙树脂非晶区中的分散性得到提高,此即为双功能化石墨烯。所述的导热尼龙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将双功能化石墨烯与尼龙共混料熔融挤出,制得导热尼龙材料。本发明制得的导热尼龙复合材料,其导热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功能化石墨烯的合成方法,以及导热尼龙材料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21世纪以来,计算机、手机、半导体元件、大功率发光二极管(LED)等电子产品的发展十分迅速,这些产品在工作的同时,就会产生大量的热,因此,人们对导热材料的性能就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传统的导热材料多为金属制品,但金属制品质量偏重,价格较为昂贵,且金属矿产资源越来越稀缺,而高分子材料具有质量轻、力学性能优异、加工流动性良好等优点,有望代替传统金属材料在导热材料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尼龙树脂结晶度较高,耐磨性、耐油性、耐化学药品性和自润滑性优良,并且力学性能优异,是目前高分子导热材料中应用最多的一类基体。但是,尼龙树脂自身的导热系数较低,为了实现高的热导率,通常需要加入导热填料。
石墨烯是一种单原子厚度的二维碳原子晶体,被认为是富勒烯、碳纳米管和石墨的基本结构单元。氧化石墨烯(GO)是石墨烯的重要衍生物,其表面含有大量亲水性官能团,如羰基,羧基,环氧基和羟基。石墨烯及其衍生物因具有突出的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以及优良的电子传递性能等一系列性质,在导热填料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对石墨烯填料的表面改性能够影响它在基体中的分散状况及与基体的界面接触,填料与基体界面之间形成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的降低界面间的接触热阻,从而明显的提高复合材料的热导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通过对石墨烯进行双功能化改性,提高了其在尼龙树脂基体中的分散性和相容性,使得其填充的导热尼龙材料,其导热性能得到显著提升。
具体来说,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双功能化石墨烯的合成方法,以及导热尼龙材料的制备方法。
上述的双功能化石墨烯的合成方法,以及导热尼龙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氧化石墨烯为原料,一方面,通过二胺接枝处理形成酰胺;另一方面,选取一种羧基稠环的钾盐,吸附在接枝处理后的氧化石墨烯表面,制得双功能化石墨烯,将双功能化石墨烯与尼龙共混料熔融挤出,制得导热尼龙材料。
上述的双功能化石墨烯的合成方法,所述的氧化石墨烯和二胺的质量比为0.5~1:1。
上述的双功能化石墨烯的合成方法,所述的二胺为乙二胺、己二胺、对苯二胺、间苯二胺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的双功能化石墨烯的合成方法,所述羧基稠环的钾盐与接枝处理后的氧化石墨烯的质量比为 0.8~1.2:1。
上述的双功能化石墨烯的合成方法,所述的稠环为萘、蒽、菲、芘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的导热尼龙材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共混料以尼龙树脂的质量为100份计,所述的双功能化石墨烯为0.5~1份,铝粉为150~200份。
上述的导热尼龙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的尼龙树脂为PA6、PA66、PA11、PA12、PA46、PA610、PA612、 PA1010中的一种或多种。
上述的导热尼龙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的一定温度为240℃~275℃。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未经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9100059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