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冷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97320.X | 申请日: | 2018-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275293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9 |
发明(设计)人: | 筑山亮;野本宗;梁池悟;石川智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43/00 | 分类号: | F25B43/00;F25B1/00;F25B49/02 |
代理公司: | 中国贸促会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11038 | 代理人: | 刘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冷 循环 装置 | ||
制冷循环装置(1)具备压缩机(10)、作为第一热交换器的冷凝器(20)、储液器(42)、第一膨胀装置(50)、作为第二热交换器的蒸发器(60)、配管(80~84)、旁通配管(85)、以及设置于旁通配管(85)的第二膨胀装置(71)。配管(80~84)构成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照压缩机(10)、第一热交换器、储液器(42)、第一膨胀装置(50)、第二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的制冷剂回路(110)。旁通配管(85)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不经由第一膨胀装置(50)及第二热交换器而从储液器(42)向压缩机(10)的吸入口输送。在旁通配管(85)的插入到储液器(42)的端部设置有制冷剂入口(D)。制冷剂入口(D)构成为,当储液器(42)的液面高度发生变化时,吸引气体状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开口面积发生变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循环装置,尤其涉及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特开平6-201234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了能够简单且准确地检测制冷循环内的制冷剂量的制冷循环装置。在该制冷循环装置中,在贮液器的容器设置具备减压部件的液面检测用配管,将该液面检测用配管与低压侧配管连接。在减压部件的出口侧和低压侧配管设置温度检测部件,根据检测出的制冷剂温度检测贮液器的液面高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2012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日本特开平6-201234号公报中,基于制冷剂温度判断从设置于贮液器(以下也称为储液器)的液面检测用配管吸引的制冷剂是液体状态还是气体状态,由此判断贮液器中的液面比液面检测用配管的吸引口是高还是低。
但是,液面检测用的配管的吸引口是固定位置。另一方面,若外部空气温度下降,则制冷循环中的制冷剂密度下降,因此,剩余制冷剂进入贮液器,贮液器的液面上升。因此,为了避免误检测,液面检测用的配管的吸引口设置在制冷剂相当不足的情况下的位置,即使在此之前由于泄漏等导致制冷剂减少也无法检测出。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与外部空气温度的变动无关地高精度地检测出制冷剂的不足的制冷循环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涉及使用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制冷循环装置。制冷循环装置具备: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储液器;第一膨胀装置;第二热交换器;制冷剂回路,使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按照压缩机、第一热交换器、储液器、第一膨胀装置、第二热交换器的顺序循环;旁通配管,将非共沸混合制冷剂不经由第一膨胀装置及第二热交换器而从储液器向压缩机的吸入口输送;以及第二膨胀装置,设置于旁通配管。在旁通配管的插入到储液器的端部,设置有供非共沸混合制冷剂流入的制冷剂入口。制冷剂入口的开口面积构成为,当储液器的液面高度发生变化时,流入制冷剂入口的气体状态的非共沸混合制冷剂的量发生变化。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使在外部空气温度发生了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提前且高精度地检测出相对于适当量的制冷剂的不足。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制冷循环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2是表示储液器和配管的详细情况的图。
图3是使用近共沸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的p-h线图。
图4是使用非共沸制冷剂的制冷循环的p-h线图。
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制冷剂不足检测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6是表示设置于储液器的旁通配管的多个孔的图。
图7是表示干燥度Q与液面高度H1的关系的曲线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9732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通用引擎的节气门装置
- 下一篇:信道状态信息参考信号资源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