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孔质复合体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93417.3 | 申请日: | 2018-06-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3640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5 |
发明(设计)人: | 武野省吾;氏原浩佑;泉有仁枝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碍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4B38/00 | 分类号: | C04B38/00;B01D39/20;C04B41/85;C04B41/87 |
代理公司: | 北京旭知行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32 | 代理人: | 王轶;郑雪娜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 复合体 | ||
多孔质复合体(1)具备多孔质的基材(2)、以及形成于基材(2)上的多孔质的捕集层(3)。捕集层(3)的膜厚为6μm以上。捕集层(3)具备多个大孔(31),基材(2)的表面分别从多个大孔(31)露出。多个大孔(31)的从各大孔(31)露出的基材(2)的露出区域(26)的合计面积为捕集层(3)的总面积的1%以上30%以下。由此,能够实现多孔质复合体(1)对粒子状物质的适当的捕集效率,并且,能够使得粒子状物质与捕集层(3)之间的可接触面积增加,从而能够促进由多孔质复合体(1)捕集到的粒子状物质的氧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孔质复合体。
背景技术
从柴油发动机等内燃机、各种燃烧装置等中排出的气体中含有烟灰等粒子状物质。因此,对于搭载有柴油发动机的车辆等设置有对废气中的粒子状物质进行捕集的过滤器。作为该过滤器之一而使用如下蜂窝结构体,其中,对于多孔质的蜂窝基材的多个隔室,在一部分隔室的流出侧的开口部及剩余隔室的流入侧的开口部设置有封孔部。
在利用该蜂窝结构体捕集粒子状物质的情况下,如果粒子状物质向多孔质的蜂窝基材的间隔壁内部侵入,则间隔壁的细孔有可能堵塞而导致压力损失增大。因此,在日本特开2014-57951号公报(文献1)、日本特许第5597084号公报(文献2)及日本特许5599747号公报(文献3)中提出了如下方案,即,在流出侧的开口部设置有封孔部的隔室的内表面设置多孔质的捕集层,并利用该捕集层捕集粒子状物质,由此抑制粒子状物质向间隔壁内部侵入。
不过,文献1的蜂窝结构体中,通过使催化剂溶液形成为喷雾状并利用载气向蜂窝基材喷射而形成捕集层。因此,捕集层呈滤饼状,蜂窝结构体的压力损失有可能升高。另一方面,如果为了减小压力损失而使捕集层变得过薄,则粒子状物质的捕集效率有可能降低。
另外,关于搭载于车辆等的上述过滤器,为了防止粒子状物质过度堆积,对由过滤器捕集到的粒子状物质进行加热及氧化而将其从过滤器除去,由此进行再生处理。关于文献1~3的蜂窝结构体,通过使捕集层具有催化功能而促进与捕集层接触的粒子状物质的氧化。
目前,对于作为上述过滤器而利用的蜂窝结构体,要求实现粒子状物质的适当的捕集效率并促进粒子状物质进一步氧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孔质复合体,其目的在于,实现针对粒子状物质的适当的捕集效率、且促进粒子状物质的氧化。
本发明的优选的一个方案所涉及的多孔质复合体具备:多孔质的基材;以及多孔质的捕集层,该捕集层形成于所述基材上。所述捕集层的膜厚为6μm以上。所述捕集层具备多个大孔,所述基材的表面分别从该多个大孔露出。从所述多个大孔的各大孔露出的所述基材的露出区域的合计面积为所述捕集层的总面积的1%以上50%以下。根据该多孔质复合体,能够实现针对粒子状物质的适当的捕集效率、且促进粒子状物质的氧化。
优选地,从各所述大孔露出的所述基材的所述露出区域的周长为18μm以上500μm以下。
优选地,关于所述捕集层与粒子状物质的可接触面积,基于所述多个大孔的增加率为1%以上75%以下。
优选地,在所述捕集层上的任意多处位置利用SEM将所述捕集层的表面放大为1000倍进行拍摄所得的多个放大图像中,90%以上的放大图像中包含所述多个大孔的一部分。
更优选地,所述90%以上的放大图像中分别包含的大孔的数量为1以上8以下。
优选地,在所述捕集层的除了所述多个大孔以外的区域具有直径为3μm以上20μm以下的气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碍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碍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9341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蓄热器、蓄热系统及蓄热方法
- 下一篇:多功能聚甲胺表面活性剂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