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92646.3 | 申请日: | 2018-10-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4149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梶原隆司;土田高史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龙凤 |
主分类号: | D04C1/12 | 分类号: | D04C1/12;D04C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信慧永光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90 | 代理人: | 李雪春;阎文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生 弹性 变形 丝带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应用于各种用途的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具体而言,其为除了左右两端区域的中间部因外部张力而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中间部在轴线方向上分成拉伸弹性模量不同的多个区域而构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
背景技术
作为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以往就已周知不需要结点的鞋绳等。这样的现有的丝带由因施加张力而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节子部和彼此连结节子部的连结部所构成。
下述专利文献1~3所示的现有的丝带如下,在轴线方向上以适当的间隔配置的多个节子部发生弹性变形,节子部插入于形成在该丝带被安装的对象物上的绳穿通孔,使用者适当地调整节子部的位置,由此维持压接状态。
图11是将现有的具有节子部的丝带应用于鞋绳的立体图。当作为鞋绳而加以使用时,穿通形成于鞋的绳孔而被安装。虽然在对绳并不施加张力的自然状态下节子部的直径大于绳孔,但是通过较强地拉伸绳来使节子部发生弹性变形而贯通绳孔,在贯通后,如果解除张力则节子部复原到自然状态而处于扣挂于绳孔的状态,因此不会因绳而发生拴紧程度的松弛。当穿鞋或脱鞋时,因节子部的弹性变形而鞋整体也发生放大变化,因此不需要每次都要打结或解开绳。并且,与通常的鞋绳同样,连结部几乎不发生弹性变形的。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第349300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专利第507992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国专利第53925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现有的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如上所述地将在丝带的全长的跨度上配置的多个节子部插入绳穿通孔,通过调整其位置来维持压接状态,因此初始安装比较麻烦,同时如果在安装后想要改变压接状态,则需要将全部节子部从新再次插入于绳穿通孔,比较烦杂。另外,由于节子部的拉伸弹性模量几乎相同,因此无法根据安装场所来改变张力。而且,如图11所示,当应用于鞋绳时,鞋上会出现较多的节子部,因此也存在具有不太美观的印象的用户。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其解决在轴线方向上配置有多个节子部的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其不是由拉伸弹性模量相同的节子部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而是使丝带中间部发生各种弹性变形的新的丝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发明是一种除了左右两端区域的中间部因外部张力而在轴线方向上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其特征为,所述中间部在轴线方向上分成拉伸弹性模量不同的多个区域,在轴线方向全长的跨度上,其截面呈大致相同的圆形形状,所述丝带通过调整线的提起速度和编织时间形成拉伸弹性模量不同的区域。
另外,本申请发明是一种上述可发生弹性变形的丝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为,在所述中间部,在轴线方向上编织由非伸缩性原材料构成的多个线和多个线状橡胶原材料的过程中,通过高速提起并较松地编织而形成拉伸弹性模量较小的区域,通过低速提起并较密地编织而形成拉伸弹性模量较大的区域。
根据具有上述结构的本申请发明所涉及的丝带,由于在中间部形成有在轴线方向上具有不同拉伸弹性模量的多个区域,因此在安装于鞋绳或衣裳时,能够对需要的部位施加需要的张力,另外由于并不具有如现有技术那样的节子部,因此安装时或调整张力时,不需要烦杂的穿通作业,而且呈与通常的丝带相同的外观,能够做成看上去简洁的丝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模式化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丝带的图。
图2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丝带应用于鞋绳的状态的图。
图3是表示将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丝带应用于帽子的状态的图。
图4是模式化表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丝带的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龙凤,未经株式会社龙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9264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摄像装置、内窥镜和摄像装置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可编程显示系统及可编程显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