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固定构件的线束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91674.3 | 申请日: | 2018-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028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4 |
发明(设计)人: | 水野芳正;石田英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B7/00 | 分类号: | H01B7/00;B60R16/02;H01B7/40;H02G3/3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季莹;方应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构件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对电线的绝缘包覆部与片材进行直接焊接并进行固定而成的线束组装到车辆时,能够抑制电线与片材的剥离的技术。带固定构件的线束具备:线束,包括电线和与电线的绝缘包覆部进行了焊接的片材;以及固定构件,安装于线束,并用于将线束固定于车辆。当在将固定构件固定于固定对象的状态下对线束的末端侧区域部分施加了折弯力时,线束的焊接区域部分包括第1区域部分和第2区域部分,第1区域部分跟随末端侧区域部分的折弯,第2区域部分与第1区域部分在与末端侧区域部分相反的一侧连接,并通过固定构件的支承力而被抑制跟随末端侧区域部分的折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将线束组装到车辆的技术。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如下技术:当将片状的外装构件安装到电线时,通过对外装构件的各端部与从该端部延伸出的电线的周围实施带卷绕,从而对外装构件相对于电线进行定位。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727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这里,作为电线与片状的外装构件的新的固定方法,本申请人提出了通过焊接将电线的绝缘包覆部与片材直接固定的方法。
在如图8所示的线束90那样将电线91的绝缘包覆部与片材92直接焊接并进行了固定的情况下,考虑将用于将线束90固定于车辆的固定构件93设置于片材92的端部。
然而,在该情况下,如图9所示,如果在将固定构件93固定于车辆94的状态下使电线91的末端部91a向从片材92离开的方向折弯,则与固定片材92的端部相应地,与折弯相关的力容易作为将要使电线91与片材92剥离的力而发挥作用。如果从图9的状态进一步地对末端部91a沿着其延伸方向(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沿着上方)进行拉伸,则与该拉伸相关的力容易作为将要直接使电线91与片材92剥离的力而发挥作用。由此,电线91与片材92有可能发生剥离。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将把电线的绝缘包覆部与片材直接焊接并固定而成的线束组装到车辆时能够抑制电线与片材的剥离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第1方式的带固定构件的线束具备:线束,包括电线以及片材,该片材具有与配置于主面上的所述电线的绝缘包覆部进行焊接而形成的电线固定部,所述线束具有将所述电线与所述片材焊接而成的焊接区域部分和相对于所述焊接区域部分位于末端部侧的末端侧区域部分;以及固定构件,安装于所述线束,用于通过被固定于车辆来将所述线束固定于所述车辆,当在将所述固定构件固定于固定对象的状态下对所述末端侧区域部分施加了折弯力时,所述焊接区域部分包括第1区域部分和第2区域部分,所述第1区域部分跟随所述末端侧区域部分的折弯,所述第2区域部分与所述第1区域部分在与所述末端侧区域部分相反的一侧连接,并通过所述固定构件的支承力而被抑制跟随所述末端侧区域部分的折弯。
第2方式的带固定构件的线束根据第1方式的带固定构件的线束,在将所述片材中的所述第1区域部分的所述电线固定部设为第1电线固定部,并将所述第2区域部分的所述电线固定部设为第2电线固定部的情况下,所述固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片材中的所述第2电线固定部或者从所述第2电线固定部向所述电线的侧方延伸出的侧方延伸部。
第3方式的带固定构件的线束根据第1方式的带固定构件的线束,在将所述片材中的所述第1区域部分的所述电线固定部设为第1电线固定部,并将所述第2区域部分的所述电线固定部设为第2电线固定部的情况下,所述固定构件设置于所述片材中的从所述第2电线固定部向前方延伸出的前方延伸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9167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