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调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80089896.1 | 申请日: | 2018-0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5800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09 |
| 发明(设计)人: | 泽田宪成;服部太郎;铃木一隆;南迫博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4F5/00 | 分类号: | F24F5/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王培超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空调 装置 | ||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抑制制冷剂向室内泄漏,并且防止在热介质回路中流动的热介质冻结的空调装置。空调装置具有:室外机,其设置于包括空调对象空间的建筑物的外部亦即室外;热介质转换机,其具备收纳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壳体并设置于室外;以及室内机,其具备在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负载热交换器。壳体设置于建筑物的外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在制冷剂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空调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使用通过使制冷剂循环的热泵从外部空气获取的热量来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等的热泵式的空调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的空调装置由室外机、室内机以及具备介质间热交换器的热介质转换机构成。
在这样的空调装置中,将室外机与热介质转换机以串联的方式配管连接而形成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将室内机与热介质转换机以串联的方式连接而形成供热介质循环的热介质回路。室内机设置于有人的房间等的室内,室外机设置于作为建筑物等的外部的室外。另外,在以往的空调装置中,热介质转换机为了抑制热介质的冻结而设置于天花板里等的室内。
在此,制冷剂回路内的压力比热介质回路内的压力高,因此若介质间热交换器破损并且在制冷剂回路中循环的制冷剂向热介质回路侧泄漏,则导致该制冷剂流入配置于室内的室内机。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热介质回路设置有安全阀,该安全阀在制冷剂流入热介质回路时工作,将制冷剂和热介质向热介质转换机的内部排出。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322224号公报
然而,现在由于抑制全球变暖和抑制臭氧层破坏的要求提高,正在进行向全球变暖系数和臭氧层破坏系数低的R32制冷剂或者丙烷气体制冷剂的转移。而且,这些制冷剂具有可燃性,因此从安全性等的观点出发,不仅是室内,也需要抑制制冷剂向天花板里等其他室内空间泄漏。这点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不能防止制冷剂向室内泄漏,并且也不能避免从热介质转换机泄漏的制冷剂向室内侵入。因此,优选热介质转换机设置于室外。
但是在将热介质转换机设置于室外的情况下,在以往的方法中,使室内机与热介质转换机连接的热介质回路的配管露出于室外,从而接触到外部空气。因此,特别是在外部空气冷的冬季,存在在热介质回路中流动的热介质冻结,从而产生热介质的循环不良的课题。此外,在寒冷地区,由于热介质的冻结频繁地发生,因此由热介质的循环不良导致的故障的发生频率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所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抑制向室内的制冷剂泄漏,并且防止在热介质回路中流动的热介质冻结的空调装置。
本发明的空调装置具有:室外机,其具备在外部空气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源热交换器,并设置于作为包括空调对象空间的建筑物的外部的室外;热介质转换机,其具备在热介质与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介质间热交换器、和收纳介质间热交换器的壳体,并且设置于室外;以及室内机,其具备在空调对象空间的空气与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的负载热交换器,壳体设置于建筑物的外壁。
根据本发明,热介质转换机设置于建筑物的外壁,因此能够抑制介质间热交换器破损的情况下制冷剂向室内侵入,并且能够防止热介质配管向室外露出,因此能够抑制制冷剂向室内泄漏,并且能够防止在热介质回路中流动的热介质冻结。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结构的简略图。
图2是表示图1的空调装置的制热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和热介质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3是表示图1的空调装置的制冷运转时的制冷剂的流动和热介质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4是表示在图1的介质间热交换器中,制冷剂泄漏至热介质回路的情况下的制冷剂的流动和水的流动的说明图。
图5是例示出图1的热介质转换机的设置状态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898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