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旋转传递装置在审
| 申请号: | 201880085120.2 | 申请日: | 2018-12-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86420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 发明(设计)人: | 佐藤光司;石川慎太朗;藤川雅道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16D41/10 | 分类号: | F16D41/10;F16D27/10;F16D41/08 |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刘晓岑;周宏志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旋转 传递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旋转传递装置,其具备在壳体(3)内对第一轴(1)与第二轴(2)进行卡合以及卡合解除的双向离合器(10)和电磁离合器(50)。旋转传递装置具备:滚动轴承(60),配置于壳体(3)的轴向一端部并支承第二轴(2)与壳体(3);锁止单元(74、76、71、77),将第二轴(2)与滚动轴承(60)及滚动轴承(60)与壳体(3)固定为不在轴向上移动;以及移动限制单元(84),配置于壳体(3)的轴向另一端部并限制电磁离合器(50)向轴向另一端侧的移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进行旋转的传递与断开的切换的旋转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进行从驱动轴向从动轴的旋转的传递与断开的旋转传递装置,一直以来已知有具有双向离合器,并利用电磁离合器对该双向离合器的卡合以及解除进行控制的旋转传递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中,将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以形成于各保持器的柱部在周向交替地配置的方式装入到外圈与装入该外圈的内侧的内圈之间。将对置的一对辊装入到形成于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在周向邻接的柱部间的兜孔内。利用装入该对置部间的弹性部件对该对置的一对辊向分离的方向施力,使之在卡合于形成于外圈的内周的圆筒面与形成于内圈的外周的凸轮面的位置待用,通过内圈向一个方向的旋转,使一方的辊与圆筒面及凸轮面卡合,从而将内圈的旋转传递至外圈。
设置于控制保持器的凸缘和设置于旋转保持器的凸缘被支承为沿着形成于输入轴的外周的滑动引导面在轴向上滑动自如。另外,将推力轴承装入到旋转保持器的凸缘与嵌合于输入轴的支承环间。将扭矩凸轮设置在控制保持器的凸缘与旋转保持器的凸缘之间。扭矩凸轮构成为将滚珠装入到分别形成于控制保持器的凸缘与旋转保持器的凸缘的对置面间的凸轮槽。凸轮槽形成为在周向的中央部较深且随着趋向两端而逐渐变浅。
电磁离合器配置在与内圈连接的输入轴上。控制保持器与同电磁离合器的转子对置配置的电枢连结一体化。
若在双向离合器的卡合状态下对电磁离合器的电磁线圈通电,则对与电磁离合器的转子对置配置的电枢作用吸力,电枢沿轴向移动而吸附于转子。此时,伴随着电枢沿轴向的移动,控制保持器向其凸缘接近旋转保持器的凸缘的方向移动。由此,对于扭矩凸轮而言,滚珠向凸轮槽的槽深的最深位置移动,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向兜孔的周向宽度变小的方向相对旋转。由此,对置的一对辊被控制保持器的柱部与旋转保持器的柱部按压而相互朝向中立位置移动,因此成为向圆筒面及凸轮面的卡合解除状态,成为从内圈向外圈的旋转传递断开的状态、所谓的自由旋转状态。
若在内圈的自由旋转状态下解除对电磁线圈的通电,则电枢的吸附被解除而成为旋转自如。通过该吸附解除,控制保持器与旋转保持器由于弹性部件的按压而向兜孔的周向宽度变大的方向相对旋转。由此,对置的一对辊分别为卡合于圆筒面及凸轮面的待用状态,成为能够经由对置的一对辊中的一方进行从内圈向外圈的旋转传递的状态。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40912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旋转传递装置中,为了不使构成双向离合器、电磁离合器的内置部件在壳体内沿轴向发生晃动,而将弹性部件(例如,波形弹簧)装入到设置于壳体的一端部的轴承筒内。通过该弹性部件,内置部件被朝向设置于壳体的另一端部的内周的挡圈施力。由此,能够不需要以往所需的基于垫片的组装的晃动的调整,从而能够实现旋转传递装置的组装的容易化和成本的降低。
但是,防止内置部件的晃动的弹性部件通常安装时的轴向尺寸(弹簧安装高度)由壳体的轴向尺寸(挡圈的卡止部与弹性部件的卡止部间的轴向尺寸)、挡圈的轴向厚度、以及内置部件的轴向尺寸(子组件尺寸、即,向挡圈的接触面与向弹性部件的接触面之间的轴向尺寸)。因此,若考虑各自的公差,则具有弹簧安装高度的尺寸的偏差较大,安装时的弹簧载荷的偏差也变大的问题。
另外,为了不使壳体、挡圈以外的内置部件相对于其壳体、挡圈因振动而移动,需要将弹性部件的最低载荷(在安装时对弹性部件作用的载荷)设定为规定以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8512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