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户设备及其无线通信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80081134.7 | 申请日: | 2018-02-0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148038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6-27 |
| 发明(设计)人: | 林晖闵;唐海 | 申请(专利权)人: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4W72/04 | 分类号: | H04W72/0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安信方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62 | 代理人: | 包竹妮 |
| 地址: | 523860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户 设备 及其 无线通信 方法 | ||
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存储器和耦合到该存储器的处理器。处理器被配置为经侧行链路接口执行到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以及利用侧行链路资源池的至少一个侧行链路资源向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传输至少一个数据传输块。侧行链路资源池包括时域中的多个时隙和频域中的多个物理资源块的维度。侧行链路资源池包括其中每个都具有一个时隙长度的至少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区域、其中每个都具有整数倍个时隙长度的至少一个长TTI区域、以及其中每个都具有一个时隙长度的至少一个短TTI区域。至少一个短TTI区域包括多个短TTI,该多个短TTI中的每个短TTI具有小于一个时隙长度的长度。
本公开的背景
1.本公开的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系统领域,更具体地,涉及用户设备及其无线通信方法。
2.相关技术的描述
在长期演进(LTE)无线接入技术中,在下行链路、上行链路和侧行链路(例如经空中接口(Uu)和PC5接口)中的数据传输块(TB)的层1(L1)传输传统上以一个子帧为单位来执行,且该子帧具有1毫秒的固定长度,该1毫秒的固定长度只是第四代(4G)系统中支持的传输时间间隔(TTI)。也就是说,不管数据TB的大小如何,每个TB都经过信道编码、速率匹配、资源元素(RE)映射,并在作为TTI持续时间的1毫秒子帧上传输。
由于对经诸如PC5接口的侧行链路接口的数据的紧急传输以支持公共安全、道路安全和关键任务通信的不断增加的需求,端到端通信的数据延迟要求变得非常短。例如,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中,SA-WG1工作项已经确定并详细制定端到端数据传输的延迟要求,该要求在车辆排队操作中可以短至10ms,对于该要求,如果数据需要从队列的一端传输到另一端,必须覆盖所有的UE信号处理时间、层间通信、L1传输以及中继。作为另一示例,对于完全无人驾驶的操作,例如自动驾驶,邻近的车辆之间的快速和可靠的通信对于道路上的安全驾驶和操纵是至关重要的,且对于这种情况,通信延迟时间要求被定义为5毫秒或更短。从现有的LTE侧行链路技术来看,很难满足这些要求,并且由于如前所述的资源选择机制和固定TTI长度传输,无法保证它可以满足这些要求。因此,这已经引起了在下一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支持超可靠和低延迟通信(URLLC)的需求的增加。此外,对支持高数据速率和大数据块的增强宽带通信的需求也已被确定为支持更先进的车联万物(V2X)应用(如车辆传感器数据共享)的一项基本特征。
对于即将到来的和最近开发的第五代新无线(5G-NR)系统,其支持比先前的4G-LTE更长的子载波间隔(SCS),5G-NR系统允许更短的传输符号长度,并且使得在无线帧和时隙中更快且更短地传输数据分组的可能性能够实现。然而,如果侧行链路数据传输TTI仍然与5G-NR系统中的14个符号的一个时隙相关联,以及数据TB的重传分散在时隙与时隙之间,这还是仍然不能确保在经PC5接口的NR侧行链路上的数据交互的严格延迟时间要求能够被满足。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用户设备(UE)及其无线通信方法,用于在同一侧行链路资源池中为新无线(NR)侧行链路通信提供至少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区域、至少一个长TTI区域和至少一个短TTI区域。
在本公开的第一方面,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包括存储器和耦合到该存储器的处理器。处理器被配置为通过侧行链路接口执行到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的通信,以及利用侧行链路资源池的至少一个侧行链路资源向至少一个第二用户设备传输至少一个数据传输块。侧行链路资源池包括时域中的多个时隙和频域中的多个物理资源块(PRB)的维度(dimension)。侧行链路资源池包括其中每个都具有一个时隙长度的至少一个传输时间间隔(TTI)区域、其中每个都具有整数倍个时隙长度的至少一个长TTI区域、以及其中每个都具有一个时隙长度的至少一个短TTI区域。至少一个短TTI区域包括多个短TTI,该多个短TTI中的每个短TTI具有小于一个时隙长度的长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未经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8113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