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容器用电极材料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74239.X | 申请日: | 2018-08-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56651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6-30 |
发明(设计)人: | 近藤刚史;相川达男;汤浅真;宫下健丈;西川正浩;郑贵宽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大赛璐;学校法人东京理科大学 |
主分类号: | C01B32/25 | 分类号: | C01B32/25;H01G11/3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杨薇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容 器用 电极 材料 | ||
本发明提供比表面积大、具有高电导率的硼掺杂纳米金刚石、包含硼掺杂纳米金刚石的电极、以及具备上述电极的传感器或蓄电设备。本发明的硼掺杂纳米金刚石的特征在于,比表面积为110m2/g以上,且20℃下的电导率为5.0×10‑3S/cm以上。上述硼掺杂纳米金刚石的中值粒径优选为200nm以下。另外,本发明的电极的特征在于包含上述硼掺杂纳米金刚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电容器用电极材料等有用的硼掺杂纳米金刚石、包含硼掺杂纳米金刚石的电极、以及具备上述电极的传感器或蓄电设备。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硼掺杂纳米金刚石的用途并不限定于电容器用电极材料。本申请主张2017年11月16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7-220842号的优先权,并将其内容援引于此。
背景技术
已知在绝缘性的金刚石中以高浓度掺杂硼时,会生成空穴(p型半导体),从而被赋予金属性的导电性。进而,金刚石中以高浓度掺杂有硼的硼掺杂金刚石(BDD:Boron DopedDiamond)具有来自于金刚石的高物理稳定性及化学稳定性、以及优异的导电性,包含该硼掺杂金刚石的电极具有宽的电位窗口(不发生水的电解的电位范围)和小的背景电流,因此,与贵金属、碳等电极材料相比,作为对电化学分析、电解有效的功能性电极材料而受到关注。
作为硼掺杂金刚石的制造方法,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对硼、金刚石粒子及碱土金属类碳酸盐粉末的混合物,在5.0~8.0Gpa的加压条件下于1300~1800℃的温度进行加热,由此在金刚石粒子中掺杂硼,从而制造硼掺杂金刚石粒子的方法。但是,上述专利文献1的硼掺杂金刚石粒子的平均粒径为1~8μm,比表面积小,难以确保对于用作蓄电设备用电极而言充分的静电容量。
另外,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在氢气氛围中于700~1000℃加热硼和纳米金刚石粒子时,可得到比表面积大的硼掺杂纳米金刚石。但是,通过该方法得到的硼掺杂纳米金刚石在导电性方面尚不充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331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7479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比表面积大、具有高电导率的硼掺杂纳米金刚石(以下,有时称为“BDND”)。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于提供包含上述BDND的电极。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于提供具备上述电极的传感器。
本发明的其它目的在于提供具备上述电极的蓄电设备。
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人等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纳米金刚石粒子的表面利用化学气相沉积法(CVD法: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形成含有硼的金刚石层和/或碳层而得到的BDND,比表面积大、具有高电导率,如果将该BDND用于电极,可以得到静电容量大的电极。本发明是基于这些见解而完成的。
即,本发明提供一种硼掺杂纳米金刚石,其比表面积为110m2/g以上,且20℃下的电导率为5.0×10-3S/cm以上。
另外,本发明提供中值粒径为200nm以下的上述硼掺杂纳米金刚石。
另外,本发明提供在光源波长325nm的拉曼光谱中于1370~1420cm-1及1580~1620cm-1具有谱带的上述硼掺杂纳米金刚石。
另外,本发明提供包含上述硼掺杂纳米金刚石的电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大赛璐;学校法人东京理科大学,未经株式会社大赛璐;学校法人东京理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7423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图像处理装置和方法
- 下一篇:用于控制同步电机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