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接器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8595.0 | 申请日: | 2018-1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31650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30 |
发明(设计)人: | 川岛直伦;小林智彦;吉田裕太郎;伊藤雅敏;小森洋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R13/533 | 分类号: | H01R13/533;H01R13/506;H01R13/516 |
代理公司: | 上海和跃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39 | 代理人: | 尹洪波 |
地址: | 日本国三重县***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连接器 | ||
一种连接器(阴连接器(1)),具备内壳体(20)和振动传递构件(30、40),电线(W)引出到内壳体(20)的外部,且内壳体(20)与对方侧壳体(90)嵌合,振动传递构件(30、40)具有能与对方侧壳体(90)抵接的对方侧抵接部(内周面(31A)),振动传递构件(30、40)具有固定电线(W)的电线固定部(43),能够将来自电线固定部(43)的振动从对方侧抵接部(31A)传递到对方侧壳体(90),内壳体(20)被允许相对于振动传递构件(30、40)相对移动。
技术领域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涉及连接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具备阳壳体和阴壳体并使用于车辆等的连接器,已知例如专利文献1的连接器。该连接器的阴壳体构成为具备设置有腔的内壳体和设置有筒型嵌合部的外壳体,与设置有对方侧端子的阳壳体嵌合。
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以将筒型嵌合部从后方覆盖于内壳体的方式组装。在外壳体的后端面设置有保持孔,阴端子零件从该保持孔插入到内壳体的腔。在阴端子零件的后端连接有电线,在电线的外周外嵌有橡胶栓。橡胶栓的主体部与腔的后端侧的内周液密状地密合,设置于该橡胶栓的后端的防振部嵌入到保持孔内。
在内壳体的后端部的外周面与外壳体的筒型嵌合部的里端侧的内周面之间确保有容许外壳体相对于内壳体的微小相对移位的余隙。并且,在从外壳体向后方导出的电线在与轴线交叉的方向振动的情况下,该振动能量的一部分作为用于使外壳体移位的运动能量被吸收。由此,从电线传递到阴端子零件的振动衰减,可防止产生阴端子零件和对方侧端子零件的触点处的微滑动磨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9389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该构成中,在即使在余隙中移位也无法吸收电线的振动能量的情况下,外壳体抵接于内壳体,向内壳体传递运动能量。其结果是,内壳体振动,在收纳于内壳体内部的阴端子零件和对方侧端子零件的触点处产生微滑动磨损。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连接器具备内壳体和振动传递构件,电线引出到所述内壳体的外部,且所述内壳体与对方侧壳体嵌合,所述振动传递构件具有能与所述对方侧壳体抵接的对方侧抵接部,所述振动传递构件具有固定所述电线的电线固定部,能够将来自所述电线固定部的振动从所述对方侧抵接部传递到所述对方侧壳体,所述内壳体被允许相对于所述振动传递构件相对移动。
根据该构成,在电线振动的情况下,该振动从电线固定部经由振动传递构件传递到对方侧壳体,所以能够使从电线传递到内壳体的振动减少。即使振动从电线传递到内壳体,内壳体也被允许相对于振动传递构件相对移动,所以能够使从电线传递的振动衰减。由此,例如在内壳体和对方侧壳体中分别收纳有端子并使其相互接触的情况下,能够利用各端子彼此的接触压力控制住通过内壳体的相对移动而衰减的振动,所以能够抑制由各端子彼此的滑动导致的磨损。
作为本说明书公开的技术的实施方式,优选下面的构成。
(1)所述内壳体具备锁定片,所述振动传递构件的锁定突起能卡止于所述锁定片,在所述锁定突起与所述锁定片之间设置有容许所述内壳体相对于所述振动传递构件相对移动的余隙。
根据该构成,通过在未与对方侧壳体嵌合的状态下预先使内壳体的锁定片卡止于振动传递构件的锁定突起,从而能够一体地处理这些。另外,因为在锁定突起与锁定片之间设置有余隙,所以能够确保内壳体的相对移动,并且能够一体地处理内壳体和振动传递构件。
(2)所述振动传递构件具备外壳体和盖构件,所述外壳体具有所述对方侧抵接部,并将所述内壳体覆盖,所述盖构件具有所述电线固定部,并将所述外壳体及所述电线覆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住友电装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859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减少等离子体引起的损坏的工艺
- 下一篇:改进修饰的/突变的细菌萤光素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