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给药装置以及用于制造这种给药装置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5884.5 | 申请日: | 2018-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21267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13 |
发明(设计)人: | H-P·罗勒;J·尼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潘特克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3/02 | 分类号: | A61M3/02;A61M37/00;A61M5/152;A61M5/28;A61F9/00;B65D75/36;A61J1/06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金林辉;吴鹏 |
地址: | 瑞士斯坦***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装置 以及 用于 制造 这种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药装置(1),给药装置包括基体(2),基体具有出口(24)和用于容纳待给予的可流动的物质的腔室(22)。基体由第一膜部段(21)和与第一膜部段(21)相连接的第二膜部段(23)制成并且设计成,借助于挤压腔室(22)可通过出口(24)排出物质。给药装置还包括密封地与出口(24)相连接的具有接头(31)的排出转接器(3)。第一膜部段(21)与第二膜部段(23)的连接部(4)密封腔室(22)并具有多个区域。连接部(4)的多个区域包括更牢固的区域(41)和布置在腔室(22)和出口(24)之间的不太牢固的区域(42)。连接部(4)的不太牢固的区域(42)构造成在挤压腔室(22)以通过出口(24)排出物质时松脱。连接部(4)的更牢固的区域(41)构造成在挤压腔室(22)以通过出口(24)排出物质时保持相连接。借助于挤压腔室(22),可近乎于仅通过出口(24)和通过排出转接器(3)的接头(31)排出物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给药装置,以及一种用于制造这种给药装置的方法。典型地,这种给药装置包括基体,基体具有出口和用于容纳待给予/供给的可流动的物质的腔室,基体由第一膜部段和与第一膜部段相连接的第二膜部段制成,并且基体设计成,借助于挤压所述腔室可将物质通过出口从给药装置中排出或引出。
背景技术
为了护理目的和为了治疗不同疾病,目前使用以不同的形式给予的可流动的或液态的物质。例如,这种物质被给出到身体孔口例如尤其是口腔或耳朵中或者注射到患者的躯体中。为此,通常借助于专用的给药装置使用该物质,所述给药装置能有目的地常规给药。
例如,为了眼部治疗和护理,通常将眼药水形式的护理产品和药物给予到眼睛中。为此已知,按份地在塑料容器中作为液态物质提供护理产品或药物。为了使用简单,这种塑料容器常常具有尖嘴形的出口。在使用时,除去出口的帽盖并且将出口定位在眼睛上。随后,通过挤压容器,将液态的物质成滴地从出口中挤出并且给出到眼睛中。
也以相似的方式提供被设置用于口腔给药的药物。例如,借助于相似的给药装置使用口服接种疫苗。
也已知的是,被设置用于皮下的、静脉的或皮层内注射的物质按份地在给药装置中提供。为此,典型地使用被填充的一次性注射器。此外备选地,例如在文献EP 1 092 444B1中描述了皮层内给药装置,该给药装置包括由两个热塑性材料层制成的基体。这两个层形成医药物质布置在其中的贮存器和与贮存器贯通地相连接的出口。连接件进入所述出口中,针装置被插入连接件中。连接件具有密封所述出口的密封膜。针装置包括针头,针头一方面被设置用于注射并且另一方面,当针装置被插入连接件中时,刺穿连接件的密封膜。在插入针装置时,可通过挤压贮存器将物质通过出口和针装置引出。
在已知的给药装置中的缺点是,通常规定了给药的方式。这导致,通常必须为每种给药方式匹配例如在此使用的工具的制造。在某些应用中,也可期望的是,在制造给药装置之后或者甚至在给药过程自身中才选择最好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中,必须提供或使用同样多个备选的给药装置。此外,在所述的被设置用于进行注射的备选的给药装置中,针装置的插入可能是有问题的。例如,在插入针装置时存在的风险是,一部分物质直接漏出,从而不再能保证准确的剂量。在刺穿密封膜时也可能出现待给予的物质的污染。连接件及其密封膜的制造也相对较复杂。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装置,该装置能以不同的方式精确地、卫生地且成本适宜地给予药物或其它消过毒的物质,并且提出一种用于有效且简单地制造这种装置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如下定义的给药装置以及通过如下定义的制造方法来实现。
本发明的本质在于:给药装置包括基体,该基体具有出口和用于容纳待给予的可流动的物质的腔室。基体由第一膜部段和与第一膜部段相连接的第二膜部段制成。此外,基体设计成,可借助于挤压所述腔室将物质通过出口排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潘特克股份公司,未经潘特克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588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