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注油嘴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63331.6 | 申请日: | 2018-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1642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远矢祐大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瓷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1D5/096 | 分类号: | D01D5/096;B65H57/0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刘文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注油 | ||
本公开的注油嘴具备:引导槽,其由第一壁和第二壁夹着,且将线从第一端向第二端引导;以及油排出孔,其在该引导槽的底部开口。并且,所述引导槽在比所述油排出孔更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的线道上具有比所述底部突出的突起部。而且,该突起部在俯视下具有在所述线的进行方向凹陷上的凹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注油嘴。
背景技术
在线引导中,将被称为辊引导件、注油嘴、杆引导件、以及横动引导件等的各种形状的纤维引导件安装于纤维机械来使用。其中,注油嘴是为了使线不易发生破损或磨损等的损坏而向线供给油的装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用于对线进行引导的引导槽的底部具有沿着与线行进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突起的注油嘴。
先行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057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注油嘴具备:引导槽,其由第一壁和第二壁夹着,且将线从第一端向第二端引导;以及油排出孔,其在该引导槽的底部开口。并且,所述引导槽在比所述油排出孔更靠近所述第二端的位置的线道上具有比所述底部突出的突起部。而且,该突起部在俯视下具有在所述线的进行方上凹陷的凹部。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公开的注油嘴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注油嘴的沿着线的进行方向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从上侧观察图1时的本公开的注油嘴的突起部的结构的一例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从上侧观察图1时的本公开的注油嘴的突起部的结构的其他例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从上侧观察图1时的本公开的注油嘴的突起部的结构的其他例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从上侧观察图1时的本公开的注油嘴的突起部的结构的其他例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从上侧观察图1时的本公开的注油嘴的突起部的结构的其他例的示意图。
图8是示出从上侧观察图1时的本公开的注油嘴的突起部的结构的其他例的示意图。
图9是图1所示的注油嘴的沿着线的进行方向的剖视图的其他例。
图10是图9的S部的放大图。
图11是图9的S部的其他例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近年来,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纤维的进给速度极高速化为3000~8000m/分钟。因此,对于注油嘴,为了减少对线的损坏,谋求一种在维持油对线的适量供给的同时与线的接触面积小的注油嘴。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注油嘴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本公开的注油嘴10具备:引导槽6,其由第一壁1和第二壁2夹着,从第一端3向第二端4对线5进行引导;以及油排出孔8,其在引导槽6的底部7开口。
在此,使用图2对本公开的注油嘴10中的线5的引导进行说明。线5从图2所示的第一端3所在的右侧被送出,向第二端4所在的左侧被引导。此时,从与油供给路12连通的油排出孔8喷出的油被供给到线5。另外,供给到线5的油的一部分与向第二端4所在的左侧前进的线5一起移动。
并且,本公开的注油嘴10的引导槽6在比油排出孔8更靠近第二端4的位置的线道上具有比底部7突出的突起部9。这样,通过具有突起部9,线5一边与处于线道上的突起部9接触一边被引导,由此,与没有突起部9的情况相比,注油嘴10与线5的接触面积变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瓷株式会社,未经京瓷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6333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