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用碳电极材料及其制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58043.1 | 申请日: | 2018-08-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6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円城寺俊克;松村贵弘;岩原良平;小林真申;龙田真佐子;董雍容;大矢正幸;伊藤贤一;川越吉恭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洋纺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1M8/18 | 分类号: | H01M8/18;H01M4/9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蒋亭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氧化 原液 流电 池用碳 电极 材料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用碳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碳质纤维(A)和粘结所述碳纤维(A)的碳质材料(B),且所述碳电极材料满足下述要件:
(1)将碳质材料(B)的利用X射线衍射求出的c轴方向的微晶尺寸记作Lc(B)时,Lc(B)为10nm以上;
(2)将碳质纤维(A)的利用X射线衍射求出的c轴方向的微晶尺寸记作Lc(A)时,Lc(B)/Lc(A)为1.0以上;
(3)碳电极材料表面的键合氧原子数为碳电极材料表面的总碳原子数的1.0%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电极材料,其中,所述碳质材料(B)相对于所述碳质纤维(A)和所述碳质材料(B)的合计量的质量含有率为20%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碳电极材料,其中,所述Lc(A)为1nm~10nm。
4.一种碳电极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为制造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电极材料的方法,其依次包括:
向所述碳质纤维(A)中添加碳化前的碳质材料(B)的工序;
将添加后的制造物在非活性气氛下以800℃以上且2000℃以下的温度进行加热的碳化工序;
在非活性气氛下以1800℃以上且高于所述碳化工序的加热温度的温度进行加热的石墨化工序;以及
氧化处理工序。
5.一种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用碳电极材料,其特征在于,其包含碳质纤维(A)、石墨粒子(B)和将所述碳质纤维(A)与所述石墨粒子(B)进行粘结的碳质材料(C),且所述碳电极材料满足下述要件:
(1)石墨粒子(B)的粒径为1μm以上;
(2)将石墨粒子(B)的利用X射线衍射求出的c轴方向的微晶尺寸记作Lc(B)时,Lc(B)为35nm以上;
(3)将碳质材料(C)的利用X射线衍射求出的c轴方向的微晶尺寸记作Lc(C)时,Lc(C)为10nm以上;
(4)将碳质纤维(A)的利用X射线衍射求出的c轴方向的微晶尺寸记作Lc(A)时,Lc(C)/Lc(A)为1.0以上;
(5)碳电极材料表面的键合氧原子数为碳电极材料表面的总碳原子数的1.0%以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碳电极材料,其中,所述石墨粒子(B)或所述碳质材料(C)相对于所述碳质纤维(A)、所述石墨粒子(B)和所述碳质材料(C)的合计量的质量含有率分别为20%以上,且所述碳质材料(C)相对于所述石墨粒子(B)的质量比为0.2~3.0。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碳电极材料,其中,所述Lc(A)为1nm~10nm。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电极材料,其中,由氮吸附量求出的BET比表面积为1.0m2/g~8m2/g。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电极材料,其中,所述石墨粒子(B)包含选自鳞片状石墨、薄片化石墨和膨胀化石墨中的至少1种以上。
10.一种碳电极材料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为制造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电极材料的方法,其依次包括:
向所述碳质纤维(A)中添加所述石墨粒子(B)和碳化前的碳质材料(C)的工序;
将添加后的制造物在非活性气氛下以800℃以上且2000℃以下的温度进行加热的碳化工序;
在非活性气氛下以1800℃以上且高于所述碳化工序的加热温度的温度进行加热的石墨化工序;以及
氧化处理工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洋纺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东洋纺株式会社;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58043.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驱动和感测平衡、半联接三轴陀螺仪
- 下一篇:线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