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铁素体系不锈钢热轧退火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51166.2 | 申请日: | 2018-09-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328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20 |
发明(设计)人: | 川边英尚;藤泽光幸;清水宽;内野知彦 | 申请(专利权)人: | 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1D8/02;C22C38/50;C22C38/6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满凤;金龙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系 不锈钢 热轧 退火 钢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弯曲加工后的表面性状优良的铁素体系不锈钢热轧退火钢板。一种铁素体系不锈钢热轧退火钢板,其以质量%计含有C:0.001~0.025%、Si:0.05~0.70%、Mn:0.05~0.50%、P:0.050%以下、S:0.01%以下、Cr:10.0~18.0%、Ni:0.01~1.00%、Al:0.001~0.10%、N:0.001~0.025%、Ti:0.01~0.40%、余量由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构成,通过测定方法1测定的平均结晶粒径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50μm以下,通过测定方法2测定的晶粒的伸长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为5.0以下,板厚为5.0mm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铁素体系不锈钢热轧退火钢板。特别而言,本发明涉及弯曲加工后的表面性状优良的铁素体系不锈钢热轧退火钢板。
背景技术
与含有大量价格昂贵的Ni的奥氏体系不锈钢相比,铁素体系不锈钢更廉价,因此被用在多种用途中。例如在汽车部件的支架等中应用不锈钢板。支架材料上通过螺栓和焊接等安装各种各样的部件,从确保刚性的观点出发,应用板厚较厚的不锈钢,有时通过冲压加工成形为规定形状的构件后使用。但是,存在有时在冲压加工后的构件的表面产生条状花纹、褶皱、表面粗糙等外观上的问题。迄今为止,关于厚不锈钢板,对于材质、弯曲加工性和表面性状等进行了各种研究。
作为与厚材料有关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技术:控制并非经弯曲加工而是经剪切、冲裁加工的板厚5mm以上的凸缘用厚铁素体系不锈钢板的晶体取向,从而使低温韧性提高。作为与加工后的表面性状有关的技术,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技术:对于控制了钢成分、析出物、结晶粒径的冷轧退火板,减少了圆筒深拉深加工后的加工表面粗糙。另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制造方法:通过将热轧时的奥氏体量最优化,由此,对于冷轧退火板,在利用使材料均匀地变形的拉伸加工而赋予20%应变后确保了优良的抗皱性。在专利文献4中,作为与铁素体相和马氏体相双相或者马氏体单相的高强度高韧性不锈钢板的弯曲加工性有关的技术,公开了通过MnS系夹杂物粒子的形态控制来抑制弯曲顶点处的裂纹产生从而提高弯曲性的技术。作为与弯曲加工后的褶皱深度有关的技术,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了如下技术:针对在热轧温度为800℃以下、使后段三个道次的摩擦系数为0.2以下、使后段三个道次的累积压下率为50%以上的、即低温、低摩擦系数、后段强压下进行热轧而得到的金属组织积蓄了未再结晶的加工应变的轧制加工组织热轧钢板(无热轧板退火工序),控制板厚表层部的硬度与板厚中心部的硬度的硬度比,由此减少了使曲率半径为2mm而弯曲90°后在弯曲外侧产生的褶皱深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90893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5307170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324111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第351078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1-18179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对于现有的支架等厚材料用途的铁素体系不锈钢板而言,冲压加工后,有时无法得到良好的表面性状。在如上所述的用途中,利用现有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技术难以应对,有可能在弯曲加工后无法确保优良的表面性状。利用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技术、专利文献3或专利文献4中公开的技术也难以应对,对于弯曲加工后的表面性状的改善没有进行研究。在专利文献5中公开的技术中,也无法获得与板厚的影响大的弯曲加工时、作为再结晶组织的厚热轧退火板的弯曲加工后的表面性状提高有关的见解。
本发明要提供一种弯曲加工后的表面性状优良的铁素体系不锈钢热轧退火钢板及其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未经杰富意钢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5116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冲压成形品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电动车辆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