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加热器用构件、加热器用胶带、以及带有加热器用构件的成形体有效
| 申请号: | 201880050702.7 | 申请日: | 2018-08-0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9995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8 |
| 发明(设计)人: | 鹤泽俊浩;待永广宣;林内梨惠;堀哲郎;佐佐木集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B32B27/00 | 分类号: | B32B27/00;H05B3/84;H05B3/12;H05B3/20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加热 器用 构件 胶带 以及 带有 成形 | ||
加热器用构件(1a)具备支撑体(10)、发热体(20)、以及至少一对供电用电极(30)。支撑体(10)为由有机高分子形成的片状。发热体(20)与支撑体(10)的一个主表面接触,由含有铟氧化物作为主成分的多晶体形成。供电用电极(30)与发热体(20)的一个主表面接触。发热体(20)具有10~150Ω/□的范围内的薄层电阻。发热体(20)的厚度超过20nm且为200nm以下。通过X射线应力测定法测定的发热体(20)的内部应力为500MPa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加热器用构件、加热器用胶带、以及带有加热器用构件的成形体。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加热透明体的表面来去除其表面附着的雾和霜的透明的面状的加热器。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带有加热器的透明体。该带有加热器的透明体中,在透明的基材的表面形成有导电性透明薄膜。例如,在由玻璃、丙烯酸类树脂和聚乙烯树脂等形成的基材的表面的整面,通过真空蒸镀法或溅射法等方法形成锡氧化物和铟氧化物等导电性透明薄膜。专利文献1中启示了供电电极对导电性透明薄膜的密合性低。因此,在导电性透明薄膜上形成有由钛或钛合金形成的层,在由钛或钛合金形成的层上设置有至少一对供电电极。根据专利文献1,通过在导电性透明薄膜与供电电极之间设置由钛或钛合金形成的层,从而改善供电电极的密合性,防止供电电极的剥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134254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专利文献1,在带有加热器的透明体中,在导电性透明薄膜与供电电极之间设置由钛或钛合金形成的层,从而防止供电电极的剥离。另一方面,专利文献1中,没有具体研究加热器的升温速度与导电性透明薄膜的耐久性的关系。
于是,本发明提供具有对于构成能以高的升温速度工作的加热器而言有利的耐久性的加热器用构件。另外,本发明提供具有这种加热器用构件的加热器用胶带及带有加热器用构件的成形体。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器用构件,其具备:
由有机高分子形成的片状的支撑体;
发热体,其与前述支撑体的一个主表面接触,为由含有铟氧化物作为主成分的多晶体形成的透明导电膜;以及
至少一对供电用电极,其与前述发热体的一个主表面接触,
前述发热体具有10~150Ω/□的范围内的薄层电阻,
前述发热体的厚度超过20nm且为200nm以下,
通过X射线应力测定法测定的前述发热体的内部应力为500MPa以下。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器用胶带,其具备:
上述加热器用构件;
隔离膜,其以相较于前述发热体所接触的前述支撑体的主表面即第三主表面,更靠近位于前述第三主表面的相反侧的前述支撑体的主表面即第四主表面的方式配置;以及
第二粘合层,其位于前述隔离膜与前述支撑体之间,且与前述隔离膜和前述支撑体接触。
另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带有加热器用构件的成形体,其具备:
上述加热器用构件;
成形体,其以相较于前述发热体所接触的前述支撑体的主表面即第三主表面,更靠近位于前述第三主表面的相反侧的前述支撑体的主表面即第四主表面的方式配置;以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东电工株式会社,未经日东电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507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加热器
- 下一篇:雷达系统中的噪声测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