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极组件及其制造方法和包括该电极组件的二次电池有效
| 申请号: | 201880046012.4 | 申请日: | 2018-12-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89255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3 |
| 发明(设计)人: | 朴赞佑;裵宽洪;金炳秀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新能源 |
| 主分类号: | H01M50/503 | 分类号: | H01M50/503;H01M50/528;H01M50/517;H01M50/533;H01M50/538;H01M50/172;H01M10/04;H01M10/0585;B23K20/10;B23K101/38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彤;刘久亮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极 组件 及其 制造 方法 包括 二次 电池 | ||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极组件,该电极组件被配置为具有多个电极层叠的结构,电极接头从每个电极突出,其中,多个电极通过焊接联接将电极接头,其中电极接头联接到具有包裹电极接头的结构的一个电极引线,电极引线包括由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构成的电极引线主体,第一表面联接到电极接头的上表面,第二表面通过在联接至第一表面的同时在第一弯曲部分处弯曲被联接到电极接头的下表面,第三表面通过在联接至第二表面的同时在第二弯曲部分处弯曲而被抽出到电池壳体外部,其中电极接头通过铆接与电极引线联接。
技术领域
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1月9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厅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2018-0002887的优先权,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整体并入本文中。
本发明涉及包括应用于电极接头-引线联接部分的塑料元件的电极组件,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被配置为具有以下结构的电极组件,其中,多个电极接头通过焊接彼此联接并且电极引线在包裹电极接头的同时联接到该电极接头,电极引线包括由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和第三表面构成的电极引线主体,第一表面被配置为联接到电极接头的上表面,第二表面在连接至第一表面的状态下在第一弯曲部分弯曲以联接到电极接头的下表面,第三表面在连接至第二表面状态下在第二弯曲部分弯曲以抽出到电池壳体外部,并且电极接头通过铆接(clinching)而联接到电极引线。
背景技术
能够充电和放电的二次电池作为用于需要高输出和大容量的装置的电源已引起相当大的关注,这些装置包括已经开发以解决使用化石燃料的现有汽油和柴油车辆造成的诸如空气污染的问题的电动车辆(EV)、混合动力车辆(H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车辆(Plug-In HEV)。
二次电池可以基于电极组件的结构来分类,电极组件包括有正极、负极和插置于正极与负极之间的隔膜。通常,电极组件可以是果冻卷型(卷绕型)电极组件、层叠型电极组件、或者层叠/折叠型电极组件,果冻卷型(卷绕型)电极组件被配置为具有长片型正极和长片型负极在隔膜插置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状态下卷绕的结构,层叠型电极组件被配置为具有切割为具有预定尺寸的多个正极、切割为具有预定尺寸的多个负极在隔膜分别插置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状态下顺序层叠的结构,层叠/折叠型电极组件被配置为具有诸如双电芯或全电芯的单元电芯(unit cell)卷绕的结构,每个单元电芯被配置为具有预定数量的正极和负极在隔膜分别设置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状态下层叠的结构。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传统典型袋状二次电池的一般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由附图标记10表示的袋状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30、从电极组件30延伸的电极接头40和50、通过焊接分别连接至电极接头40和50的电极引线60和70、以及被配置为容纳电极组件30的电池壳体20。
电极组件30是包括有在隔膜分别设置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状态下顺序层叠的正极和负极的发电元件。电极组件被配置为具有层叠型结构或层叠/折叠型结构。电极接头40和50从电极组件30的相应电极板延伸。电极引线60和70通过焊接电连接至分别从电极组件30的相应电极板延伸出的电极接头40和50。另外,被配置为改善电池壳体20与电极引线60和70之间的密封性并且同时实现电池壳体20与电极引线60和70之间的电绝缘的绝缘膜80,附接到电极引线60和70的上表面和下表面的一部分。
电极接头40和50中的每一个由铝、铜或铝合金制成。突出以从电极组件30的电极集流器延伸出的电极接头40和50通过焊接(例如,以焊接部分的形式)连接至电极引线60和70,在焊接部分处电极接头40和50分别一体地联接到电极引线60和70。
在电极接头和电极引线由不同材料制成的情况下,可以使用超声波焊接以将电极接头联接到电极引线。在超声波能量的幅度高的情况下,一些电极接头可能由于过焊而被切割。在使用低超声波能量以防止过焊的情况下,由于在将电极接头联接到电极引线时焊接不足,电极接头可能在其间的焊接部分处变为与电极引线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新能源,未经株式会社LG新能源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4601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