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限飞区生成方法和设备、控制无人飞行器飞行的方法和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38544.3 | 申请日: | 2018-10-1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065983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4-24 |
发明(设计)人: | 王庶;布兰登·舒尔曼;朱锐意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5D1/10 | 分类号: | G05D1/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磐华律师事务所 11336 | 代理人: | 张建 |
地址: | 518057 广东省深圳市南山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限飞区 生成 方法 设备 控制 无人 飞行器 飞行 | ||
一种限飞区生成方法和设备、控制无人飞行器飞行的方法和设备,以及用于无人飞行器的控制方法和设备。可以根据机场的风险等级生成机场内区域的限飞等级和范围,充分考虑了机场的运行保护需求和用户的使用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保护和使用的冲突。此外,无人飞行器可以通过实时解禁或提前解禁来获得进入授权区的权利,在给使用者合理警示的前提下,提高了使用者的便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总地涉及无人飞行器控制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限飞区生成方法和设备、控制无人飞行器飞行的方法和设备以及用于无人飞行器的控制方法和设备。
背景技术
为了保证飞机的飞行安全,一般对于诸如无人飞行器(UAV,Unmanned AerialVehicle)等飞行器在机场区域的飞行都有一定规定,例如在机场的某一距离之内,禁止所有UAV飞行。现有机场限飞区的类型包括以下两类:以覆盖机场或者跑道的圆形限飞区,以及采用大范围禁飞的多边形限飞区。针对机场类型的限飞区,通常意义上画设圆形禁飞区,并层叠上授权区和警告区,但此类方案并未真正消除在机场附近飞行的风险。这是因为:
一、圆形限飞区并未完全消除对机场运行的干扰风险。对于大飞机,其起飞、降落和置空盘旋都有极大范围和高度需求。当前的机场限飞区没有考虑这些情况,导致在禁飞区外起飞时,仍旧可能对飞机的起降造成影响或者对飞行员造成恐慌压力。
二、圆形禁飞区在跑道两侧外围占用了大量的空间,但实际上此区域对机场的圆形和飞机的起降和盘旋的干扰极小,但却极大禁止了无人飞行器的飞行范围。
三、采用大范围禁飞的多边形,同样影响了无人飞行器的正常运行空间,不利于行业的发展。
可见,当前存在的禁飞区,要么保护范围太小,不能够满足对机场的有效保护。要么保护范围过大,极大影响了用户无人飞行器的使用。因此,为了在确保机场运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无人飞行器的使用范围和便利,促进行业发展,需要对目前限飞策略进行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而提出了本发明。本发明提供一种限飞区生成方法,其可以改进目前的限飞区要么过小不能保证机场运行安全,要么过大限制了无人飞行器的飞行范围和行业发展的问题,充分考虑了机场的运行保护需求和用户的使用需求,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机场运行保护和无人飞行器使用的冲突。
具体地,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限飞区生成方法,包括:
获取机场的风险等级,所述风险等级与机场类型和通航量等参数相关;
根据机场的风险等级生成机场内区域的限飞等级和范围,其中,相同类型的机场内区域在不同风险等级的机场具有不同的限飞等级和范围;
将生成的机场内区域的限飞等级和范围制成数据文件。
示例性地,所述机场的风险等级包括高危、中危和低危。
示例性地,所述限飞等级包括警告区、加强警告区、授权区、限高区和禁飞区。
示例性地,所述机场内区域包括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包括机场跑道和跑道延伸区。
示例性地,当所述机场的风险等级为高危时,所述第一区域设定为禁飞区,所述禁飞区包括所述第一区域及其上空区域;
当所述机场的风险等级为中危时,所述第一区域设定为授权区,所述授权区包括所述第一区域及其上空区域;
当所述机场的风险等级为低危时,所述第一区域设定为加强警告区,所述加强警告区包括所述第一区域及其上空区域。
示例性地,所述跑道延伸区包括所述机场跑道两端沿所述机场跑道的方向向外延伸设定距离的区域。
示例性地,所述机场内区域还包括第二区域,所述第二区域包括与所述第一区域两端相接并沿所述机场跑道方向延伸的第一梯形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3854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具有双周期性光栅的衍射元件
- 下一篇:检测系统、检测设备及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