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880029993.1 | 申请日: | 2018-05-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58286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8-01 |
| 发明(设计)人: | 张诚佑;D-H·李;赵相熙;金南均 | 申请(专利权)人: | 罗门哈斯电子材料韩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10K50/11 | 分类号: | H10K50/11;H10K50/15;H10K50/16;H10K50/17 |
| 代理公司: | 上海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1100 | 代理人: | 陈哲锋;胡嘉倩 |
| 地址: | 韩国忠***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有机 电致发光 装置 | ||
本公开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包含高折射率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根据本公开,可以提供具有降低的厚度同时实现期望的色坐标的、或者在相同的装置厚度下实现更深的色坐标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如此,可以通过降低在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中使用的材料量来增加装置的生产效率,或者由于在相同的装置厚度下更深的颜色特征,可以获得更宽的发光区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包含高折射率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
背景技术
电致发光(EL)装置是一种自发光装置,其具有提供更宽的视角、更大的对比率和更快的响应时间的优势。第一件有机EL装置是由伊士曼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于1987年通过使用小的芳香族二胺分子和铝络合物作为用于形成发光层的材料开发的(参见Appl.Phys.Lett.[应用物理学快报]51,913,1987)。
有机EL装置通过向有机发光材料施加电力而将电能转换为光,并且通常包括阳极、阴极和在这两个电极之间形成的中间层。有机EL装置的中间层可以包含空穴注入层、空穴传输层、电子阻挡层、发光层、电子缓冲层、空穴阻挡层、电子传输层、电子注入层等;可以取决于功能将中间层中使用的材料分为空穴注入材料、空穴传输材料、电子阻挡材料、发光材料、电子缓冲材料、空穴阻挡材料、电子传输材料、电子注入材料等。在有机EL装置中,通过施加电压将来自阳极的空穴和来自阴极的电子注入到发光层中,并且通过空穴和电子的再结合产生具有高能量的激子。有机发光化合物通过能量移动到激发态并由当有机发光化合物从激发态返回到基态时的能量发射光。
同时,为了提高色纯度和/或增加光提取效率,需要优化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光学厚度。
韩国专利申请公开号KR 2016-0049157 A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通过控制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覆盖层的折射率和厚度来提高光效率并且改善颜色失真。然而,所述参考文献仅公开了控制多个覆盖层的折射率和厚度。韩国专利号KR 1496789 B1公开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空穴传输层由基于从发光层发射的光谱的最大峰值波长的具有1.20至1.65的折射率的材料组成。J.phys.Chem.A.[物理化学杂志]1999,103,第1818-1821页公开了一种测量被卤素取代的苯的折射率的方法,和J.Mater.Chem.[材料化学杂志],2011,21,第19187-19202页公开了小分子OLED中包含的材料的分子取向以及由于所述取向而改善电学和光学特征的效果。
然而,所述参考文献没有具体公开发射红光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中空穴传输区域和/或发光层中的至少一个层包含具有约1.8或更大的折射率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其具有降低的厚度同时实现期望的色坐标,或者在相同的装置厚度下实现更深的色坐标特征。另外,可以通过降低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中使用的材料量来增加装置的生产效率,或者可以在相同的装置厚度下改善装置性能。
问题的解决方案
作为解决以上问题的深入研究的结果,本发明的诸位发明人发现上述目的可以通过一种发射红光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来实现,所述发射红光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包括第一电极:面向所述第一电极的第二电极;和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至少一个空穴传输区域和发光层,其中所述空穴传输区域和所述发光层分别由一个或多个层组成,并且构成所述空穴传输区域的诸层和构成所述发光层的诸层中的至少一个层包含具有约1.8或更大的折射率的有机电致发光化合物。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在不损失色纯度的情况下,可以通过降低在发射红光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中使用的材料量来降低装置厚度来增加生产效率,或者可以在不增加装置厚度的情况下表示高纯度的深颜色。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有机电致发光装置的概略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罗门哈斯电子材料韩国有限公司,未经罗门哈斯电子材料韩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299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