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离子二次电池在审
| 申请号: | 201880021244.4 | 申请日: | 2018-03-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95044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22 | 
| 发明(设计)人: | 山本伸司;水野悠;远藤裕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井化学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H01M10/058 | 分类号: | H01M10/058;H01M2/14;H01M2/34;H01M10/052;H01M10/0567 | 
| 代理公司: | 11256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 代理人: | 杨宏军;焦成美<国际申请>=PCT/JP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孔质绝缘层 电极 隔膜 正极 非水电解质 熔点降低剂 负极 粘结材料 集电体 熔融 差示扫描量热测定法 电池 锂离子二次电池 聚偏二氟乙烯 内部短路 熔融峰 锂离子 发热 隔离 | ||
通过在电极与隔膜之间形成多孔质绝缘层,从而在电池的温度上升时,多孔质绝缘层熔融,抑制锂离子的透过,由此,抑制电池的内部短路时的发热。本发明的锂离子二次电池具备集电体、在集电体的至少一面具备正极或负极的电极、将正极和负极隔离的隔膜、在电极与隔膜之间形成的多孔质绝缘层、和非水电解质。多孔质绝缘层由包含聚偏二氟乙烯(PVDF)和熔点降低剂的粘结材料形成,熔点降低剂使在非水电解质的共存下、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法测定的粘结材料的熔融开始温度及/或熔融峰温度低于仅为PVDF的情况。
本申请主张基于于2017年3月30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特愿2017-66794号的优先权,将该申请中记载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直接并入本说明书中。另外,本申请中引用的所有专利、专利申请及文献中记载的内容全部通过参照直接并入本说明书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电极与隔膜之间具备多孔质绝缘层的锂离子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近年来,锂离子二次电池已作为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或电动汽车、电力储存用的电源广泛使用。尤其是,最近,可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的容量高且输出功率高并且能量密度高的电池的需求急剧扩大。对于该锂离子二次电池而言,虽然具有能量密度高这样的优点,但另一方面,由于使用锂金属及非水电解质,因而需要针对安全性的充分的对策。
例如,就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而言,在具有在集电体上形成负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负极、和在集电体上形成正极活性物质层而成的正极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中,在负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的任意表面形成有厚度为0.1~200μm的多孔性保护膜。通过该在活性物质层表面形成的保护膜,从而防止在形成活性物质层后、直至电极被收纳至电池壳内期间发生的活性物质的脱落、再附着。由此,能防止由在电极表面再附着的活性物质诱发的电池的内部短路,能得到具有高可靠性、安全性的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另外,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锂离子二次电池的制造方法,其包括:将包含正极活性物质及水的正极糊剂涂布于正极集电体的表面而形成正极合剂层的工序、和将包含无机氧化物填料及有机溶剂的绝缘糊剂涂布于正极合剂层的表面而形成多孔质绝缘膜的工序,正极活性物质包含含有锂及镍的复合氧化物,复合氧化物中包含的Ni相对于Li的摩尔比为60摩尔%以下。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3713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211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对于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多孔性保护膜而言,虽然能抑制制造时的活性物质从电极的脱落,能防止内部短路的发生,但并未记载钉刺试验、压坏试验及过充电试验这样的发生内部短路时的发热抑制效果。另外,关于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制造方法,虽然提供抑制在正极合剂层的表面形成多孔质绝缘膜的情况下的不良情况,输出功率高并且容量高的锂离子二次电池,但关于电池的内部短路时的发热抑制效果,并不明确。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通过在电极与隔膜之间形成多孔质绝缘层,从而抑制电池的内部短路时的发热。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井化学株式会社,未经三井化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2124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非水电解液和非水电解液二次电池
- 下一篇: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