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组制造方法和电池组在审
申请号: | 201880016149.5 | 申请日: | 2018-0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0419125A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05 |
发明(设计)人: | 小林由树 | 申请(专利权)人: | 远景AESC能源元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30 | 分类号: | H01M2/30;H01M2/10;H01M2/2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吴晓兵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单元电池 外部端子 电池组 角状物 最外层 砧部 超声波接合 堆叠单元 水平振动 顺序堆叠 外部 制造 电池 | ||
一种具有多个堆叠单元电池的电池组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当在一个最外层上设置的单元电池被称为第一单元电池,并且在从该第一单元电池起按顺序堆叠的多个单元电池中,在与第一单元电池相对的另一最外层上设置的单元电池被称为第N(其中N是等于或大于2的正数)单元电池时:在第N单元电池的外部端子处将砧部布置在电池组外部;在第(N‑1)单元电池的外部端子处或在第(N‑1)单元电池的外部端子与第(N‑2)单元电池的外部端子之间将水平振动型角状物布置在电池组外部;然后使用该砧部和角状物将第N单元电池的外部端子和第(N‑1)单元电池的外部端子进行超声波接合。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堆叠的多个单元电池的电池组以及该电池组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诸如移动电话、笔记本型和平板型个人计算机等的各种便携式设备的普及,对用在便携式设备的电源中的更轻和更薄的二次电池的需求增加了。结果,二次电池中膜覆盖型电池的数量一直在增加,这些膜覆盖型电池使用其中堆叠了金属薄膜和热封式树脂膜的金属膜或层压膜作为外盖体,而不是现有技术的金属容器。膜覆盖型电池具有如下这样的结构:片状的正电极和负电极利用插入其间的隔膜被层压或卷绕,然后与电解质一起被封入外盖体或覆盖膜内。然后,经由电极引出片从覆盖膜引出分别连接到正电极和负电极的外部端子(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
然而,近年来二次电池不仅用于上述各种类型的便携式设备中的每一种,而且用作电动辅助自行车、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中的电源。更进一步地,与全球变暖的问题有关,二次电池还正用于存储可再生能源中生成的电能,比如为实现低碳社会目前正在引进的太阳能电池。
当二次电池被用于电力储存或用作诸如电动汽车等装置的大规模电源时,存在如下这样的一种形式:通过在电池的厚度方向上堆叠多个板状的膜覆盖型电池并且然后将这些电池串联连接来构造电池组。在这种构造的电池组中,每个膜覆盖型电池必须堆叠为使得每个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的位置交替切换,并且在堆叠的方向上相邻的膜覆盖型电池的外部端子(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被接合到一起。作为一个示例,使用已知的超声波接合机将外部端子(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接合到一起。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现的问题是,由于在作为接合对象的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上方或下方的其他堆叠的膜覆盖型电池的正电极端子或负电极端子的位置,导致接合所需的工作空间变得有限。
响应这个问题,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的配置:在层压的方向上相邻的膜覆盖型电池的外部端子(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通过在层压的方向上设置的母线(bus bar)连接在一起。专利文献1中所描述的多个膜覆盖型电池均安装和堆叠在由例如铝构成的框体中。
或者,专利文献2公开了这样的配置:每个膜覆盖型电池的作为接合对象的多个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的位置产生移位,使得当从层压的方向查看时,正电极端子和负电极端子的位置不重叠。
相关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 2005-222699 A
专利文献2:JP 2009-277673 A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上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池组中,多个膜覆盖型电池的外部端子可以通过使用母线相对容易地连接在一起。此外,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池组具有如下这样的配置:由框体保持每个膜覆盖型电池的外侧表面,由此提高每个膜覆盖型电池抵御外部冲击的抵抗力。
然而,由于提供框体和母线,致使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电池组的重量增加,并且通过使用膜覆盖型电池所获得的较轻重量的优点因此丧失。
相反,专利文献2中公开的技术不使用框体或母线,由此不经受电池组重量的增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远景AESC能源元器件有限公司,未经远景AESC能源元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1614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