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锻用棒钢有效
| 申请号: | 201880013370.5 | 申请日: | 2018-02-23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337504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15 |
| 发明(设计)人: | 宫越有祐;高须贺幹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2C38/60;C21D8/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林达刘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77 | 代理人: | 刘新宇;李茂家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锻用棒钢 | ||
提供一种热锻用棒钢,其具有优异的热加工性,在热锻后显示出高屈服强度、高疲劳强度、优异的可切削性以及优异的裂解性。本发明的热锻用棒钢具有如下化学组成:以质量%计含有C:0.05~0.40%、Si:0.05~0.50%、Mn:1.51~3.50%、P:0.010~0.100%、S:0.30%以下、Cr:0.05~2.50%、V:0.10~0.75%、Ti:0.005%~0.250%、Al:0.005~0.060%、N:0.002~0.020%,余量由Fe和杂质组成,并且所述化学组成满足式(1)。钢中的具有20μm以上的圆当量直径的TiN的数密度为0.3~4.0个/mm2。0.48≤C+0.11Mn+0.08Cr+0.75V+0.20Mo≤1.50 (1)。在此,在式中的元素符号处代入对应元素的含量(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棒钢,更详细而言,涉及用于热锻品的棒钢(以下也称为“热锻用棒钢”)。
背景技术
用于汽车引擎等的连杆(connecting rod、以下称为“连杆”)是连接活塞和曲轴的引擎构件,将活塞的往复运动变换为曲柄的旋转运动。
图1是以往的连杆的主视图。如图1所示,以往的连杆1具备大头部100、杆身部200和小头部300。杆身部200的一端设置有大头部100,杆身部200的另一端设置有小头部300。大头部100连接到曲柄销。小头部300连接到活塞。
以往的连杆1具备2个构件(盖2以及杆3)。这些构件通常通过热锻制造。盖2和杆3的一端部相当于大头部100。除杆3的一端部以外的其它部分相当于杆身部200以及小头部300。大头部100以及小头部300通过切削而形成。因此,连杆1要求高的可切削性。
连杆1在引擎工作时受到来自周边构件的载荷。最近,为了进一步的节省油耗,要求连杆1的小型化以及气缸内的筒内压力提高。因此,要求连杆1具有即便使杆身部200变细也能够对应由活塞传导的爆炸载荷的优异的屈服强度。进而,由于会对连杆施加反复的压缩载荷和拉伸载荷,因此还要求优异的疲劳强度。
另外,近年来,从节能和低成本化的角度出发,开始采用省略调质处理(淬火和回火)的非调质连杆。因此,要求即使热锻后不进行调质处理也能够得到足够的屈服强度、疲劳强度和可切削性的非调质钢。
但是,对于以往的连杆1,上述盖2和杆3被分别制造。因此,为了决定盖2和杆3的位置,会实施定位销加工工序。进而,会对盖2与杆3的合对面实施切削加工工序。因此,开始普及可以省略这些工序的裂解连杆。
裂解连杆中,将连杆一体成型后,在大头部100的孔中插入治具,负载应力使大头部100断裂,从而分割为2个构件(相当于盖2以及杆3)。然后,安装到曲轴上时,将被分割的2个构件结合。如果大头部100的断裂面为没有变形的脆性断面,则可以将盖2的断裂面和杆3的断裂面合对,用螺栓连接。因此,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定位销加工工序以及切削加工工序。其结果,制造成本降低。
对于裂解连杆,通常是通过热锻来实施连杆的一体成型。本说明书中,将热锻后的热锻用棒钢也称为“热锻品”。此处,在用于裂解连杆的情况下,优选热锻品的韧性低。韧性高的钢的情况下,通过裂解使大头部断裂时,在断裂面上容易生成延性断面。这种情况下,大头部会发生塑性变形。因此,即使将断裂面合对也不会整齐地匹配,图1中的大头部100的内径D会偏离所期望的数值。其结果,在曲柄连接部(大头部100)处发生一端接触,这有时会成为汽车行驶时引起振动、噪音的原因。
日本特开2004-277817号公报(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95862号公报(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09/107282号(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336071号公报(专利文献4)以及日本特开2016-27204号公报(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这种裂解性高的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133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