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模块、电池模块制造方法、电池组和车辆有效
| 申请号: | 201880010647.9 | 申请日: | 2018-07-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268551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5 |
| 发明(设计)人: | 张锡浩;成准烨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化学 |
| 主分类号: | H01M50/531 | 分类号: | H01M50/531;H01M50/271;H01M50/514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赵彤;刘久亮 |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模块 制造 方法 电池组 车辆 | ||
公开了一种电池模块。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池模块包括:电池单元堆,所述电池单元堆具有包括电极引线的多个电池单元,其中所述多个电池单元彼此层叠;以及互连板ICB盖,所述互连板ICB盖包括将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中的一个电池单元的电极引线和与所述一个电池单元相邻的另一个电池单元的电极引线彼此连接的联接和弯曲的电极引线连接主体,其中,所述ICB盖设置为多个,并且多个所述ICB盖布置为彼此在不同层。
技术领域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8月10日在韩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7-0101854的优先权,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通过引用结合于此。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池模块和制造该电池模块的方法,并且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如下电池模块和制造该电池模块的方法,即使电池单元具有很小的单元厚度,该电池模块也可以保证电极引线之间的焊接间距。
背景技术
随着技术发展和对移动设备的需求的增加,对作为能源的二次电池的需求迅速增加。通常,镍镉电池或氢离子电池已被用作二次电池。然而,最近广泛使用锂二次电池,因为与镍基二次电池相比由于罕见的记忆效应而充电和放电是自由的,自放电率非常低,并且能量密度高。
锂二次电池主要分别使用氧化锂和碳质材料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和负极活性材料。锂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在该电极组件中排列了分别涂覆有正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板和负极活性材料的负极板,在正极板与负极板之间具有隔膜;以及外部构件(即电池壳体case),该外部构件密封和容纳电极组件以及电解液。
锂二次电池包括正极、负极和插置在二者之间的隔膜和电解液。根据用于正极活性材料和负极活性材料的材料,将锂二次电池分类为锂离子电池(LIB)和聚合物锂离子电池(PLIB)。通常,通过将正极或负极活性材料施加到由铝或铜片、网、膜、箔等制成的集流器上然后使该集流器干燥来制备锂二次电池的电极。
图1是示出常规电池单元的截面图。图2是示出当在常规电池单元处减小单元厚度时在电极引线处发生干扰的截面图。这里,应该理解的是,为了示出当电池单元具有减小的单元厚度时在焊接时发生的问题,与实际的电池单元相比,在图2中夸大了电池单元。
为了电连接电池单元1的电极引线2,使用焊接。此时,为了保证电池单元1的电极引线2的焊接质量,应该确保预定焊接间距X(例如约7mm的焊接间距X)。参照图1,在常规电池单元1的情况下,单元厚度t1足够厚,因此即使电极引线2弯曲然后焊接,也可以确保焊接间距X。然而,近来,电池单元1的单元厚度t2趋于变薄,如图2所示。如果如上所述减小了电池单元1的单元厚度t2,则当电极引线2弯曲时,会在电极引线2之间的弯曲部分处发生相互干扰(参见图2中的部分I),因此难以确保预定焊接间距X。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和用于制造该电池模块的方法,即使电池单元具有小的单元厚度,该电池模块也可以保证用于焊接电极引线的预定焊接间距。
另外,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电池模块和用于制造该电池模块的方法,该电池模块可以通过防止焊接时电极引线之间的干扰来确保预定焊接间距以改善焊接质量。
技术方案
在本公开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模块,所述电池模块包括:电池单元堆,所述电池单元堆包括分别具有电极引线的多个电池单元,所述多个电池单元彼此层叠;以及互连板(ICB)盖,其中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中的任何一个电池单元的电极引线和与所述任何一个电池单元相邻的另一个电池单元的电极引线彼此连接处的电极引线连接件弯曲并且联接到该互连板ICB盖,其中,所述ICB盖设置为多个,并且多个所述ICB盖布置在不同层。
此外,可以将布置在不同层的多个所述ICB盖分别布置在不同的虚拟直线上。
另外,所述ICB盖可以包括电连接到所述电极引线的汇流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化学,未经株式会社LG化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1064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池系统
- 下一篇:基于硅颗粒和聚合物的可再分散颗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