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880007440.6 | 申请日: | 2018-04-2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019904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24 |
| 发明(设计)人: | 薮翔平;林宏太郎;虻川玄纪;上西朗弘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C22C38/00 | 分类号: | C22C38/00;C21D9/00;C21D9/46;C22C38/06;C22C38/60 |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刘凤岭;陈建全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强度 钢板 及其 制造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为汽车部件用原材料优选的、具有弯曲加工性的含有大量Mn的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法。所述高强度钢板的特征在于:其是包含板厚中心部、和在该板厚中心部的单面或两面形成的表层软化部的弯曲性优良的高强度钢板,所述板厚中心部的平均Mn浓度超过4.0质量%且低于10.0质量%,各表层软化部具有板厚的0.1%至30%的厚度,所述表层软化部的Mn浓度为2.5质量%以下,所述表层软化部的再结晶率为90%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弯曲性优良且Mn含有浓度高的高强度钢板及其制造方 法。
背景技术
为了实现汽车的车体以及部件等的轻量化和安全性这两者,正在推 进这些原材料即钢板的高强度化。一般地说,如果使钢板高强度化,则 拉伸率降低,从而损害钢板的成形性。因此,作为汽车用构件,为了使 用高强度钢板,需要提高作为相反的特性的强度和成形性这两者。
为了提高拉伸率,迄今为止提出了利用残余奥氏体(残余γ)的相 变诱导塑性的所谓TRIP钢(例如专利文献1)。
另外,作为残余奥氏体量比上述TRIP钢更多、且延展性超过上述 TRIP钢的钢板,人们提出了添加有超过4.0%的Mn的钢(例如非专利 文献1)。上述钢由于含有大量的Mn,因而对于其使用构件的轻量化效 果也显著。
然而,上述钢由于含有大量的Mn,因而凝固时的Mn偏析变得显 著。当Mn偏析为明显的组织时,在Mn浓化区域形成硬质的组织集中 存在的带状组织。
如果形成带状组织,则在与弯曲加工之类的局部变形相伴的成形 中,为人所知的是容易发生变形的定域化,这些变形集中部成为开裂的 起点,因而成形性显著劣化。
因此,为了实现弯曲加工性优良且含有大量Mn的钢,重要的是降 低Mn的偏析。
例如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钢板,其如实施例所示,使用含 有20%以上的马氏体分数的钢板,将冷轧、酸洗后的钢板暂且加热至 750℃以上的温度区域,使在带状组织中浓化的Mn分散,从而减薄带 状组织的厚度,使其微细分散,由此便得到成形性优良的钢板。
可是,在钢板的弯曲加工中,向弯曲外周表层部的圆周方向施加较 大的拉伸应力,另一方面,向弯曲内周表层部施加较大的压缩应力,因 而表层部的状态对超高强度冷轧钢板的弯曲性产生较大的影响。
于是,提出了通过改善表层的Mn偏析,缓和弯曲加工时在钢板表 面产生的拉伸应力、压缩应力,从而可以改善弯曲性的假说。
在此,作为对表层进行改质的手段,可以考虑包覆钢板的利用。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可以降低翘曲,而且由母材钢、和选自不 锈钢、Ni以及Ni合金之中的一种构成的包覆钢板的制造方法。
另外,作为对表层进行改质的手段,还提出了冷喷涂法的利用。在 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一种具有含Mn的基板部、和在基板部的至少一 侧上采用冷喷涂法形成的Mn浓度低的沉积层(表层)的冷轧钢板。
发明人基于上述的假说,制作出使表层的平均Mn浓度比中心层的 平均Mn浓度有所降低的包覆钢板,并对包覆钢板进行冷轧、退火而得 到钢板,然后对该钢板的弯曲性进行了调查。
另外,正如专利文献4的几个实施例中记载的那样,在形成沉积层 (表层)前,对平均Mn浓度较高的基板部进行热轧,并在热轧过的基 板部上采用冷喷涂法形成平均Mn浓度低的沉积层(表层),继而进行 冷轧、退火而得到钢板,然后对该钢板的弯曲性进行了调查。另外,正 如专利文献4的其它实施例中记载的那样,将平均Mn浓度较高的冷轧 板用作基板部,在冷轧板上采用冷喷涂法形成平均Mn浓度低的沉积层 (表层),继而进行退火而得到钢板,然后也对该钢板的弯曲性进行了 调查。
然而,尽管表层的Mn偏析得以缓和,但很显然,弯曲性并未得到 改善。
现有技术文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074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