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前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880004180.7 | 申请日: | 2018-0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9937321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17 |
发明(设计)人: | 国井康彦;杉山寿纪;平田浩二 | 申请(专利权)人: | 麦克赛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1S41/00 | 分类号: | F21S41/00;F21S43/00;F21S45/00;F21V5/00;F21V5/04;F21V7/00;F21V7/22;F21V9/14;F21V9/40;F21W103/00;F21W104/00;F21W105/00;G02F1/13;F21W102/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前灯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小型且易模组化的光利用效率高的、低功耗、对环境友好且寿命长的车辆用前灯装置。车辆用前灯装置安装于车辆的一部分,对所述车辆行驶的路面上照射照明光,包括:产生照明光的光源装置;和配置在光源装置的光轴上的透镜,其以使来自所述光源装置的照明光形成所要求的配光分布的方式进行投影,所述光源装置包括:出射光的1个或多个半导体光源元件;包括1个或多个准直元件的准直部,其中1个或多个准直元件被配置在所述半导体光源元件各自的发光轴上,将从固体光源出射的光变换为大致平行光;和偏振变换元件,其设置在所述准直部的出射面一侧,将入射光变换为规定的偏振光,能够使从所述光源装置的所述偏振变换元件出射的照明光经所述透镜向规定的方向照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固体发光元件的车辆用前灯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近年来LED等固体发光元件的显著进展,以该固体发光元件为光源的照明装置作为一种小型、轻量而且低功耗、对环境友好的寿命长的光源,在各种照明器具中得到了广泛利用,进而,也开始用作可作为车载电子装置进行各种控制的车辆用前灯装置。
例如,作为现有的车辆用前灯装置,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了这样一种车辆用前照灯,其包括近光用LED光源阵列和远光用LED光源阵列、接收来自该LED光源的近光和远光并使它们变得准直的第一光导、使准直后的近光和远光按扩散模式的组合发生扩散的第二光导,该车辆用前照灯在壳体内以机械方式支承这些阵列和光导。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车辆用前灯,其涉及使用了所谓的MEMS(Micro ElectroMechanical Systems,微机电系统)的配光控制前灯,其中利用了作为非可见光的红外光。此处,控制反射镜的角度以在为了不产生眩光而停用了可见光的区域照射红外光。专利文献3提出了一种能够减轻太阳光对发光二极管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车辆用前灯。
此外,下述专利文献4公开了一种前灯,其涉及不同于LED光源的现有的灯泡,但其中照射的是经偏振变换后的p偏振光,而专利文献5记载了一种技术,利用反射型偏振元件使s偏振光反射并经相位片而成为椭圆偏振光之后,利用其中的p偏振成分。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322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5-17455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15-133170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4-235127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14-22256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作为固体光源的LED随着其发光效率的提高,能够有效地用作车辆用前照灯装置中的发光光源。不过,上述的现有技术、专利文献1和专利文献2在其光利用效率特性和均匀照明特性方面尚有不足,存在各种改进的余地。
专利文献3通过在透镜表面设置光致变色层来利用太阳光中所含的UV成分在白天降低透射率并使透射率在夜晚恢复。不过,光致变色层是DVD等的色素所使用的技术,若在太阳光环境下置之不理,色素将不再会发生变化,因此难以用作通常暴露在太阳光下的汽车的外饰部件。专利文献4没有记载其在作为固体光源的LED中的应用,而专利文献5中因多重反射而产生的损耗等将成为问题。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用前灯装置,通过使用可容易地作为模组化的面状照明用光源利用的光源装置,能够具体而言提高从LED光源出射的光的利用效率,提高均匀的照明特性,并且实现装置的小型化且能够以低成本制造。
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麦克赛尔株式会社,未经麦克赛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88000418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